萊姆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自然界中,蜱主要寄生在野外的鼠類或哺乳動物身上,人類是因為野外活動時或因飼養寵物,伺機性地被已感染的蜱叮咬而感染致病。尤以個體約1~1.5公釐小的若蜱,當其吸附於人體後,並無特殊感覺,且不易發現,所以被認為可能是傳播萊姆病的主要媒介。
被感染蜱叮咬後3至30 日,平均約7日,會出現遊走性紅斑。
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在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出現的異常症狀。
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會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噁心、嘔吐、頭部僵硬、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症狀。在被蜱叮咬後3~30日(平均約7日)出現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 ),其特徵為紅斑性環狀丘疹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約有70%至80%的病患會出現此種病徵。
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適當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引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症狀,以及骨骼方面的症狀(如:關節炎)。一般說來,關節炎在美國較常見,而歐洲則是神經性的合併症較多見。
若再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患的主要症狀包括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顏面神經麻痺(通常為單側)及神節根痛;心臟方面則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
(一)避免遭硬蜱叮咬:
避免暴露於蜱蟲孳生的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此外,在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EET之蚊蟲忌避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
(二)檢查全身有無硬蜱叮咬或附著:
於戶外活動結束或至野外郊區返家後,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文獻指出,硬蜱叮咬後約24~48小時後,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伯氏疏螺旋體,因此若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減低遭感染的機會。
(三)注意居住環境:
請勿接觸鼠類、不明來源的寵物動物或野生動物,以避免遭這些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的硬蜱叮咬,並做好居家環境整潔,避免鼠類孳生躲藏而傳播病原。
如有發現遭硬蜱叮咬或遊走性紅斑等疑似萊姆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動物接觸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相關環境的暴露史。
感染之急性期可給予的口服抗生素doxycycline, amoxicillin 或 cefuroxime axetil ,治療,以避免發展為中、晚期感染。
已有慢性心肌炎或腦膜炎者必須使用針劑抗生素治療。慢性關節炎或面神經麻痺者,可以口服doxycycline或amoxicillin治療4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