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速訊-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致醫界通函第084號


全國醫界朋友,您好:

疾病管制局於本週確認一起嘉義地區鉤端螺旋體病群聚事件,經疫調發現至少兩例以上確定病例,其共通點是均曾至嘉義市紅毛埤溪邊游泳戲水。今年1月迄今,全國已有55位本土鉤端螺旋體病確定病例,疫情雖未高於去年同期(莫拉克颱風後,造成屏東縣萬丹鄉淹水之群聚事件),但高於2006、2007及2008年同期;疾管局籲請嘉義及鄰近地區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發現病患出現疑似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症狀,且個案於發病前1個月內曾至嘉義市紅毛埤溪邊活動,或曾有接觸動物、野外活動或暴露可能遭污染之環境(如污水、溼土等)等流行病學相關條件者,即應懷疑其罹患鉤端螺旋體病,立即通報衛生主管機關,並給予適當治療。

鉤端螺旋體病為國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是由鉤端螺旋體感染產生的疾病,潛伏期通常約10天,範圍介於2~30天。病原菌可經由皮膚傷口、結膜或黏膜造成感染,該菌在部分適宜水中有時可存活數週之久,少見於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染,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人畜共通感染病。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症狀因個案而異,可能無症狀,或產生各種症狀,輕微者最初的症狀多半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肌肉痠痛等,有的還會以腦膜炎症狀表現,嚴重者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等現象,如未即時給予妥適治療,將有致死的可能。

病原菌可經由傷口感染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及家畜動物,主要的宿主有老鼠、犬隻、豬、牛、馬、羊等,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造成腎臟慢性感染,並且經由尿液大量排菌,污染水及土壤,進而間接感染人類。鉤端螺旋體經常存在於土壤或污水中,人類可能經由皮膚及黏膜傷口接觸到受動物尿液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得病,少部分因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因此求診病患職業為農民、下水道工程人員、市場行政人員、屠夫或常從事野外活動者,並出現疑似症狀時,應評估診斷有無感染鉤端螺旋體的可能。

感謝您與我們共同維護全民的健康安全。

疾病管制局

2010/11/15

PublishTime 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