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結核病—認識潛伏結核感染的角色」(疾病管制局致醫界通函第131號)


各位醫界朋友,您好:
近來媒體報導校園結核病的群聚事件或接觸者檢查,引起許多家長以及社會人士的關注,相信各位醫師先進也可以感受到詢問度的增加。特別是”感染”結核菌和“因為感染而發病”這兩種情形,常常讓民眾甚至部分醫護人員不了解,希望經過此通函再次與醫界朋友溝通兩者的不同。
咳嗽超過三週、體重減輕、夜間盜汗,是指結核病已經發病的症狀,此類病人的標準治療是以俗稱HERZ的四種抗結核病一線用藥,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加強期治療,再依痰陰轉的狀況及培養菌株之抗藥性,調整持續期之處方。然而,經由密切接觸而受到結核菌感染的接觸者,通常都還沒有發病,「潛伏性感染」顧名思義,細菌被感染者的免疫力限制住,雖然帶原,但沒有發病,不具有傳染性,沒有症狀,不檢查不會知道。個人免疫力是會變化的,當感染者免疫力大幅下降時,有可能由原本安靜無症狀亦不具傳染性的潛伏性感染,發作成為活動性的結核病。當然,如果沒有早期診斷,又會變成另一個傳染源,再傳染給周遭共同生活的親朋好友,有時發現太晚,甚至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的個案;但若能提供診斷並及時給予尚未發病的感染者isoniazid 為期九個月的處方,能夠有效地治療潛伏結核感染。
至於傳染性結核病的接觸者如何界定呢?地方衛生局公衛人員於專業評估出潛伏結核感染的接觸者後,將需要治療的個案以轉介單轉介給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合作醫師,進行後續治療追蹤等配套措施。
結核病防治的首要重點在及時診斷和治療傳染性結核病人,使用正確藥物的種類、劑量及足夠的治療時間達到成功治療的目標。然而要提早發現未就診的結核病人,在接觸者中尋找,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當國家結核病防治已達成初步成效時,主動發現個案的「接觸者檢查」是進階防治工作的重點目標。在結核病發生率如歐美一樣低的族群,實施潛伏結核感染的治療是進一步根除結核病的重要策略。台灣的兒童及學生族群,隨著傳染性結核病人的減少,可望能夠朝向”零結核病”的目標前進,所以在校園接觸者中加強主動病人發現,並進行選擇性的潛伏結核感染的治療,將大量減少該年齡層的傳播及感染者再發為病人的風險,也希望醫界能主動提供民眾正確的資訊,幫忙提升民眾對結核病的認識,減少歧視。
以上資料請至本局全球資訊網-結核病主題專區之「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接觸者檢查」查詢與了解。
感謝您與我們共同維護全民的健康安全。

疾病管制局
2011/11/14

 

PublishTime 2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