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方法
- 孕婦應於懷孕前期(建議於妊娠12週)及後期(建議於妊娠32週)產檢時接受梅毒篩檢。
- 妊娠期治療完整與否會影響胎兒是否感染,感染梅毒之孕婦應即接受治療,避免新生兒感染先天性梅毒。
臨床症狀
先天性梅毒非遺傳性疾病,先天性梅毒與後天性梅毒有二點極不相同之處,餘則十分相似:
- 先天性梅毒不出現硬性下疳。
- 先天性梅毒可出現水疱性病灶。
一般認為懷孕前4個月梅毒螺旋菌不能通過胎盤,所以早期的胎兒不被感染,但也有例外情形。感染之嬰兒於生產過程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產生,若未經治療,則會慢慢發展出嚴重健康問題。先天性梅毒分早期和晚期,出生後2年內屬早期先天性梅毒,超過2年以上屬於晚期先天性梅毒。
1、早期先天性梅毒:臨床症狀似後天性二期梅毒,可能症狀如下
- (1)體重不足:相較於同齡嬰兒,生長發育較緩慢。
- (2)發燒。
- (3)水疱:為最早出現之皮膚病灶,好發於手掌及足蹠,可能出生時即存在,內含有大量螺旋菌,後變為銅色,成為平坦或不平整的皮疹。
- (4)其他皮膚黏膜病灶:包括老人樣容貌、色素沈著斑、梅毒性禿髮、梅毒性甲床炎及黏膜斑疹等。
- (5)梅毒性鼻漏:黏膜斑疹生於鼻腔而引起,會流出水樣性液體,內含大量螺旋菌,可能致鼻腔堵塞而呼吸困難。
- (6)馬鞍鼻:鼻黏膜損害嚴重,鼻骨和鼻軟骨受損致鼻根下塌形成馬鞍狀鼻。
- (7)梅毒性假麻痺:具極端疼痛性,輕觸也會引致嬰兒大哭,且呈煩躁不安樣。
2、晚期先天性梅毒:大部分患者已進入潛伏期,可能症狀如下
- (1)梅毒腫:晚期之典型病灶,好犯皮膚、上表皮組織以及骨骼肌肉組織。
- (2)骨骼病變:造成骨膜炎、骨髓炎等,有刺痛或壓痛感。
- (3)軍刀狀脛:小腿脛骨中部前緣骨膜增厚如軍刀狀。
- (4)Clutton關節:對稱的關節腫大,常見於膝,出現滑膜炎與關節囊內積水,無痛感,可完全恢復不造成失能,但可能反覆發生。
- (5)間質性角膜炎:角膜混濁,影響視力。
- (6)哈氏齒(Hutchinson Teeth):牙齒較小,齒間隔較寬,且門牙切面下凹呈半月形,齒角鈍而齒列不整。
- (7)桑椹齒:第一臼齒體積較小,齒尖集中於咬合面中部,形狀如桑椹。
- (8)耳聾。
先天性梅毒會造成永久性標記,如馬鞍鼻、哈巴狗樣臉、皸裂、瘢痕、哈氏齒、桑椹齒等。
傳染方式
透過胎盤發生母子垂直感染。
流行病學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12、2013及2014年通報病例分別為29、23、25例病例(共77例),每十萬名新生兒通報病例數為13.25、12.52、12.55。2013~2015年通報病例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
- 性別:無明顯性別差異。
- 年齡:多為0歲。
- 月份:無明顯集中月份。
- 地區:無明顯集中地區。
致病原
梅毒螺旋菌。
感受性及抵抗力
大部份梅毒母子垂直傳染發生於妊娠20週以後,但亦有例外。
母親梅毒於妊娠期治療完整與否會影響胎兒是否感染。母親若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完整,一半的胎兒會於子宮內死亡,存活嬰兒出生即感染;母親於生產時若已完成適當治療,則感染風險極低。
感染先天性梅毒之嬰兒,其水疱及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體,具傳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