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現首例曲弓熱(Chikungunya fever),疾管局機場檢疫活逮新病毒


  疾病管制局95年11月20日於機場入境發燒篩檢出一名自新加坡入境旅客,並於11月23日經該局確認為Chikungunya陽性,個案未住院,目前已無發燒,同住家人共5人,經追蹤均無症狀,將於11月24日進行環境噴藥。個案94年即至新加坡求學,初步研判感染地可能為新加坡。症狀與傳播途徑與登革熱相似,疾管局呼籲民眾以清除孳生源、防蚊為首要。
  曲弓熱 (Chikungunya fever)於1952年被發現,症狀與傳播途徑與登革熱相似,其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潛伏期1-12 天,平均2-3 天。感染後的前二天可從病人血液中分離出病毒。第二天血中病毒量會很快減少,一直到第5 天,還可能從血中測到。本病流行區域涵蓋非洲南部、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地區,曾於東南亞流行的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 、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等。自94 年3 月以來,在印度洋的法屬留尼汪島爆發大規模的Chikungunya 疫情,累計約15,000例(發生率約為2000/10萬),其中20%出現併發症,含腦膜腦炎(meningoencephalitis)12例,但尚未證實有直接致死個案。(註:法屬留尼汪島位於非洲東岸的印度洋上,南迴歸線附近)
  臺灣地區近幾年曾有3例通報病例,檢驗結果皆為陰性。預防本病最好的方法為孳生源清除、防蚊措施,遇有不適症狀請立即就醫,並通知轄區衛生所協助相關處置。
  傳染病相關問題,請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洽詢,或請參閱該局網站:https://www.cdc.gov.tw

PublishTime 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