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是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屈公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及美洲,最早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傳播鏈是經由「人-病媒蚊-人」而傳染,其傳播循環和登革熱或黃熱病類似【1】。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數有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有,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內可康復,少數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或反覆的關節痛,並持續數個月【2-5】。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而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1、3、4】。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屈公病毒分類上是屬於Togaviridae科 Alphavirus屬,為單股RNA病毒。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 世界流行概況
全球屈公病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1。近幾年,由於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等因素,流行地區已逐漸擴大。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110個國家。
屈公病曾於1952-1953年在東非坦尚尼亞流行,1960-1982年在非洲和亞洲多處地區也發生疫情,1999-2000年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大規模疫情,自2005年起,陸續於印度、印尼、泰國、馬爾地夫、緬甸及印度洋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等地發生流行,同時也在沙烏地阿拉伯及新幾內亞流行。
2007 年非洲加彭發生嚴重流行,同年亦於義大利東北部拉文納地區發生197例病例的疫情,為歐洲首度發生之屈公病疫情;2008年新加坡爆發疫情;2013年10月首次於西太平洋區島嶼密克羅尼西亞發生當地傳播的疫情,同年12月加勒比海地區爆發疫情,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於美洲地區發現的本土傳播,而從該次疫情起,屈公病毒即擴散至美洲大部分的地區;2014年在太平洋島嶼爆發疫情,庫克群島及馬紹爾群島仍有屈公病疫情發生【1、6】。
依據泛美衛生組織(PAHO)資料,美洲2018-2022年確定病例數分別為9萬5,574例、18萬5,054例、10萬3,046例、13萬8,400例、27萬3,841例及41萬17例,,其中每年病例分布皆以巴西為最多,佔65%以上,顯示美洲地區屈公病傳播風險為高【6】。
(二) 臺灣病例概況
屈公病自2007年10月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以來,自2008年至2018年,每年報告病例數約30-90例,確定病例在30 例以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
2019年7月26日出現歷年全臺本土首例,於8月發生首件本土群聚事件,2019年本土確定病例共計21例,其中群聚事件累計20例;另2019年從4月起始出現境外移入病例,2019年共計95例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0年同期最高,主要來自緬甸(69例)、泰國(16例)、馬爾地夫(5例)等東南亞或南亞國家。
2020-2023年境外移入病例分別計3例、1例、1例及10例,均未發生本土傳播。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四、傳染窩(Reservoir)
屈公病有下列兩種傳播循環:
(一)非洲森林循環(Sylvatic cycle):在野生靈長類和斑蚊之間循環(arboreal Aedes mosquitoes),類似叢林型的黃熱病病毒。
(二)城市循環(Urban cycle):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經由斑蚊傳播,為人-蚊-人的循環。在城市的屈公病疫情是偶發性,但屬爆發性的。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時如果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至9天,便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在臺灣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潛伏期2~12天,通常為4~8天。(圖一)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 5天,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即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期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至9天後,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圖一)
(圖一)屈公病傳染時程圖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人對於屈公病的感受性沒有年齡及性別的差異,但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屈公病毒、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都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3-4】。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請參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暨防疫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檢體採檢送驗事項相關資訊請參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檢體採檢手冊」,與「衛福部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首頁之檢驗(傳染病檢驗資訊與規定)」項下資料。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請參閱「屈公病防治工作指引」。
十二、參考文獻(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