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不會人傳人。


有關報載台灣地區萊姆病病例時有誤診之情形,疾病管制局近年來持續對該項疾病進行監測及防治。因為萊姆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為「旅遊傳染病」的一種,在美國每年有上萬名的萊姆病報告病例,流行區域遍布全美四十六州,另外歐洲、日本、韓國、大陸等地區也常有感染病例報告。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自八十六年起開始進行檢驗、監測該項疾病,截至八十九年三月止共計通報157例,檢驗結果均為陰性;為進一步監測台灣地區人群萊姆病流行病學資料,疾病管制局自八十九年三月起針對萊姆病建立標準檢驗監測合約實驗室,依據監測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止,通報病例共計651例(89年計有211例,90年計有440例),其中確定病例計有79例(89年計有12例,90年計有67例)。


此外,此疫病目前雖非法定傳染病,惟世界各國所重視之新興傳染病,因此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為加強第一線醫護人員對此一疫病之認知及診斷能力,於前(89)年及去(90)年已分別委託中華民國醫檢學會及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辦理三項與此疫病相關之研討會,以使第一線醫事人員配合對此疾病加強監測。疾病管制局後續仍將持續針對該疫病進行相關醫事人員在職教育訓練,及衛辦理相關衛教宣導活動。


萊姆病是一種經由硬蜱(俗稱璧蝨)叮咬傳染之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致病菌為伯氏疏螺旋體。硬蜱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於野生嚙齒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身上,人類是經由已感染疏螺旋體之硬蜱叮咬而致病,通常該病的流行期為夏初到秋末(以六至九月為主)。在流行區的戶外工作、野營(旅遊)活動或經由寵物(如貓、狗)之媒介為主要感染途徑,並不會經由人傳染給人。


人類感染萊姆病後可能產生多重系統之病變,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等症狀,約有60 - 80 %的病人在感染性蜱叮咬3-32日(平均7-10日)後出現遊走性紅斑,其特徵為紅斑性丘疹環狀且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多數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如未能即時診斷且給予適當治療,可能引起之中、晚期症狀,包括心臟、神經系統及關節等方面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神經麻痺及單(雙)側膝關節踵痛等臨床病症。此病死亡率雖然不高,但慢性傷害不小,若早期發現施予抗生素治療,可以獲得不錯治療效果。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應慎防病媒蜱叮咬,


一、在郊區(尤其是草叢中)活動時,儘量穿著淺色之長袖衣褲,並將褲管紮入襪內。


二、野外活動結束後,即檢查全身是否有硬蜱吸附或叮咬,一旦發現已吸附之硬蜱,應即就醫以便將其摘除,並避免使其口吻部斷裂殘留於皮表


造成感染。


三、定期檢查貓、狗等寵物身上,查看有否硬蜱存在,並加以移除,宜避免蜱散落室內而叮咬人體。


台灣地區因地處氣候溫暖潮濕,是硬蜱繁殖的好環境,又人口稠密,人們喜愛野外活動增加了,和野外環境接觸機會頻繁,均有利於硬蜱媒介疾病之感染。臨床醫護人員應特別留意病患有被硬蜱叮咬病史、出現游走性皮膚紅疹及不明原因之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如發現疑似感染萊姆病患者,可利用0800-024582通報本局並採血送驗,以便做進一步之診斷及確認。

 

PublishTime 2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