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現首例兔熱病本土確定病例,籲請民眾慎防節肢動物叮咬,避免接觸野生動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國內首例兔熱病本土確定病例。國內自2007年將兔熱病列為法定傳染病監測,迄今共通報確診2例,另1例為2011年自美國境外移入。

疾病管制署表示,該名個案為居住南部地區的60多歲本國籍男性,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潛伏期間無國內外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家中無飼養寵物,住家附近有草叢及魚塭,同時有野貓出沒。個案因發燒、寒顫、腹瀉等症狀至某醫學中心就醫,血液培養之菌株經基因定序與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高度相似,於8月24日通報,經血清二採抗體檢驗陽性確診。個案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同住者3人及醫院接觸者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及環保單位已前往個案住處周邊進行環境評估及消毒、完成附近居民健康狀況調查,並衛教民眾避免接觸家畜及野生動物、定期進行住處環境檢查消毒及滅鼠工作,另也督導通報醫院完成病房環境及實驗室消毒作業。

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宿主包含野生動物、家畜及多種的硬蜱,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病原循環存在於媒介節肢動物及各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魚類之間,低劑量即可致病,潛伏期與暴露劑量有關,通常為3-5天,亦可長達14天,流行地區包含北美、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傳染途徑多元,人類可經由吸血性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也可經由接觸受感染動物組織、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或吸入受汙染的空氣而感染。目前沒有人傳人病例報告,實驗室職業暴露及從事野外活動者為風險族群。

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也應避免生食野生動物或畜肉,著長袖衣褲或使用驅蟲劑以避免受節肢動物叮咬,處理動物屍體(尤其兔子)時,需佩戴口罩、防水手套,避免接觸或生飲受汙染的水。如出現高燒、寒顫、淋巴腺腫、病原侵入部位出現癒合緩慢潰瘍疼痛、咽頭炎、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PublishTime 2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