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發燒 疫苗有待催生


登革熱病毒總共有四種型別,分別是第1、2、3、4型。登革熱之所以危險是因為該疾病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與登革熱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其致死率可高達四至五成。


嚴重併發症之致病機轉目前尚有爭議,目前有兩種假說較為學界應用,其中最為常見的為「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 (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說法,認為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病毒後體內自然產生的抗體,對其他型別的登革熱病毒再次侵入時可以鑑別出來,並和它結合成抗原-抗體複合體,但不會讓該抗原消失掉,反而會與白血球細胞膜上的接受體結合而進入其細胞內進行複製繁殖,結果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cytokines),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休克;同時又會使血液凝固功能受損,而產生如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等症狀。


另一種稱為繼發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即病毒在人類或蚊子體內繁殖過程時產生變異,而這些變異的病毒會增加毒血症發生機率、疾病嚴重性(毒力)與流行的潛在危機等。


登革熱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國家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各國對安全的疫苗需求呼聲,相對的非常迫切。事實上,登革熱疫苗自1970年代即已展開研究,但進度緩慢,直到最近,才有針對四種型別的活性減毒疫苗進入人體試驗。目前世界各國的疫苗研究歸類有兩種,一種為活性減毒疫苗,另一種為基因重組疫苗,其中基因重組疫苗又分結構性蛋白與非結構性蛋白之研究。在泰國的實驗室登革疫苗方面的研究非常積極,目前已進行到人體試驗階段,而研究方向以活性減毒疫苗之單一型別或多種型別疫苗為主。此疫苗授權給法國史萬特巴斯德藥廠進行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第一期試驗在美國的Walter Reed軍方研究機構中進行,第二期則在泰國進行劑量與注射處方調整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有九成受試者可獲得對抗四種型別病毒的保護力。在台灣亦有相當多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疫苗的研發,其中高雄榮總黃永豐醫師等人的研究,是利用非結構性的病毒蛋白,以基因工程(DNA)的方式製造疫苗,並已經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疫苗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包含(1)副作用:單一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很輕微,但四種型別疫苗的副作用卻常發生且較嚴重。(2)競爭性干擾現象:因製作疫苗時發現第3型登革熱病毒的複製速度明顯的比第1與第2型登革熱病毒快,使抗體的產生以第3型為主。針對前述問題,目前也以不同的方式研製疫苗,如新病毒血清型組合,或利用同一血清型接種2劑或3劑疫苗的方式以達到提昇完全免疫的效能。


         截至目前為止,所發展的登革熱疫苗尚沒有非常安全、穩定的疫苗可以符合對抗四種血清型病毒之需求。因此,在尚未有經人體試驗證實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被核准上市前,建議民眾於日常生活中以及參與各項社區活動時,應避免被蚊蟲叮咬,若被病媒蚊叮到,發覺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而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PublishTime 200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