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藉由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症狀主要為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症狀;登革熱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等四種型別。
潛伏期為3-14天,通常為4-7天。
斑蚊生活史包括卵、幼蟲(孑孓)、蛹、成蚊四階段,而其發育所需的時間常因溫度、食物的狀況而有不同。一般而言,平均卵期1-3天,幼蟲期4-7天,蛹期1-4天,所以斑蚊從卵、幼蟲至蛹約需6-14天,雌蚊約可存活15-30天,雄蚊約7-14天。
目前已知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人類、靈長類與斑蚊等三種。靈長類包括黑猩猩、長臂猿等,其病毒血症期比人類短,約為1-2天。人類是唯一會有臨床症狀的宿主。
世界上登革熱流行國家,有經常流行國家與非經常流行國家之區分,經常流行地區如新加坡等,曾經由野外採集之病媒蚊如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之雌蚊及雄蚊身上檢測出登革病毒,其比率約為4-5%,由於雄蚊無吸血習性,因此來自親代之可能性高,被稱作經卵傳播(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我國之登革熱疫情經多年研究,病毒之來源多因外出旅遊感染之民眾所引進,除流行期外甚少看到散發之零星病例,且2006年疾病管制署已從野外採22,733隻埃及斑蚊(雌蚊8,985隻、雄蚊13,748隻)及白線斑蚊16,777隻(雌蚊11,807隻、雄蚊4,970隻),經分子生物學檢驗結果均為陰性(不帶登革病毒),顯示登革病毒在某些地區有經卵傳播之可能,在臺灣發生的機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