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期間注意事項


狂犬病(想要瞭解更多)及其他動物相關的危害多是因為被咬傷、踢傷、鈍性傷害,或因其尖角或爪子造成外傷。更進一步的傷害則可能因為受傷的傷口造成感染,甚至引起全身性的疾病。此外,動物也可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傳播。而一項近10年回溯性和狗咬傷相關的研究顯示:75%的狗咬是可以被預防的,因為這些傷害主要還是因為人類有意去接觸狗所導致。旅遊人士不應該試圖去圈養、馴服或餵食動物,不論是否為家畜或野生,尤其是在狂犬病盛行的地區。幼兒更是高風險族群,他們往往易受動物攻擊且受傷程度也較嚴重,也比較少主動報告他們曾被動物咬傷。因此當他們處於易接觸家畜或野生動物的環境時,應該要有大人在旁監視。

一旦有被動物咬傷的傷口應立即檢視並清洗以減少感染的機會。美國疾病管制局更建議成人若5-10年內未追加破傷風疫苗應於出發前補接種。

獼猴因身上帶有B型疱疹病毒,人會經由被獼猴咬傷或抓傷而感染。若感染B型疱疹病毒會引起中樞神經受到侵犯而造成癱瘓,甚至呼吸衰竭。若沒有治療則死亡率高達80%。因此旅遊者不應該試圖去圈養、馴服或餵食獼猴。

前往南亞、沙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熱帶美洲等地也要慎防毒蛇咬傷。由於蛇類性喜溫暖氣候與夜間活動,因此旅客應該穿長靴、長褲以預防蛇類咬傷。一旦被咬傷,儘量不活動患肢,並使用合適的加壓帶於患肢,但以不阻礙血流為原則,並儘快將傷者送醫。目前並不建議將傷口劃開,或使用止血帶加壓以阻礙血液流往患肢。

若被節肢動物叮咬引起局部紅、腫、持續性疼痛或瘀青,應儘快求醫。節肢動物叮咬不只引起過敏反應,也會傳播疾病,例如被蚊子叮咬有可能會引起登革熱、瘧疾及日本腦炎等。因此旅客應使用防蚊措施例如:穿著長袖衣物,夜間就寢時應使用蚊帳,旅客在白天也可使用含DEET的驅蚊劑及蚊香。穿著長袖衣物褲子也可減少被蜘蛛及蠍子叮咬。

前往有新型A型流感疫情的地區時,旅客應避免接觸家禽或野鳥,以及避免食用未煮熟的禽類。若要查詢新型A型流感疫情可以參考疾管署網頁或美國疾病管制局網站。
UpdateTime 2019/6/24
為什麼會曬傷?
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曬傷的主要原因。紫外線依波長大略分為:UVA(波長320~400 nm)、UVB(波長280~320 nm)、UVC(波長100~280 nm),波長越短的紫外線能量越強、對組織的傷害性越大,但是穿透能力也越差。造成曬黑、曬傷的主要是UVA及UVB:UVA主要會使皮膚曬黑、老化、產生皺紋,因穿透力較強,可穿透玻璃、塑膠等到達室內;UVB的能量較強,主要會使皮膚曬傷,也較容易造成皮膚癌,但穿透力稍差;UVC雖然能量最強,但幾乎無法到達地表。

什麼樣的情況要特別注意防曬?
  • 接近赤道、高海拔地區紫外線較強,同一地區夏季的紫外線也較東季強,從事雪地或水上活動(含在海灘活動)者也應加強防曬
  • 有皮膚癌家族史者
  • 服用有光敏感性藥物者:有些藥物會增加日照的敏感性,包括部分心血管藥物(Thiazides, Amiodarone, Nifedipine)、抗生素(Doxycycline, Tetracycline, Sulfonamides)、抗黴菌藥物(Voriconazol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利尿劑(Acetazolamide、Furosemide)等,通常仿單也會在副作用標示「光敏感性」,服用這些藥物的旅客,要特別注意防曬

曬傷會出現哪些症狀?
較輕度的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出現紅腫或水泡、輕微頭痛和發燒,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4小時才開始漸漸表現,曬傷的疼痛感通常在曬後第6小時到第2天間最為劇烈,整體症狀約在2~3天時情況最為嚴重,通常能在3~5天後逐漸恢復。
嚴重的曬傷症狀通常都是大面積的嚴重曬傷造成的,因為皮膚表面受損,可能有脫水的風險,並可能伴隨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

如何預防曬傷?
  1. 避免日曬: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是陽光最強的時段,盡量避免外出,在戶外盡量待在陰涼處。
  2. 著防曬衣物: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效果較佳,如有大量的日間戶外活動,可選購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標示值大於30的防曬衣物,或可於洗衣服時使用紫外線吸附劑(UV absorber),加強衣物的防曬效果。
  3. 使用防曬產品
    • 產品選購: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指防曬產品能延長皮膚被UVB曬紅時間的倍數,一般日常防曬建議選擇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建議選擇SPF 30以上的產品;UVA防護效果的指標則有非常多種,臺灣目前大多依日本的測定方式,使用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標示,PA後的「+」號越多,延緩UVA造成曬黑的時間越長。
    • 正確使用:防曬產品應在曝曬日光前,提早15分鐘塗抹在所有外露的皮膚(包含嘴唇、耳朵),並要塗抹足量、定時補擦才能達到標示的防護力,游泳、出汗都會讓防曬成份減少,應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防蚊液中的敵避(DEET)成份會降低防曬效果,如同時使用,應先擦防曬油,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4. 其他物理性防曬裝備:可撐傘、戴寬帽緣的帽子、戴太陽眼鏡。在雪地活動時,因冰雪容易反射紫外線,一定要配戴能有效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已經曬傷了要怎麼治療?
曬傷後最重要的是小心照護受傷的皮膚,避免繼續曝曬及過分刺激,如果曬傷部位出現水泡,最好不要刺破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影響癒合。若曬傷面積過大,或出現其他噁心、嘔吐、高燒等合併症狀應立即就醫。已經曬傷的皮膚組織沒有快速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以下處置能減緩曬傷產生的症狀:
  • 局部冰敷、塗抹含燕麥膠或蘆薈的曬後產品舒緩疼痛感
  • 口服阿斯匹靈、乙醯胺酚等非類固醇止痛藥,減緩頭痛、發燒、曬傷部位疼痛的症狀,不建議口服固醇類藥物
  • 曬傷部位可塗抹含低劑量類固醇的軟膏(0.5~1% hydrocortisone),減緩腫脹和燒灼感
UpdateTime 2019/6/24
為了維持人體正常運作,體溫必須透過非常良好的調控機制保持恆定,但極端的環境溫度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體溫調控,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使原本潛在的健康問題更加惡化。

高溫會造成哪些健康問題?
當體溫升高時,可藉由體表輻射散熱及排汗蒸發降溫,但是如果長時間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或強烈的日光照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體溫調節系統失常,使體溫異常增高,甚至導致大腦或其他器官損傷,這種和體溫不正常上升有關的疾病稱為「熱疾病」。
輕度的熱疾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水腫,大部分是因為大量排汗造成水份、電解質流失,產生抽筋、短暫暈眩昏厥等症狀,只要在蔭涼處休息、補充足夠水份就能恢復,大多不需就醫。重度熱疾病則包括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及中暑(Heat stroke):
  • 熱衰竭:因環境溫度過高,過度排汗造成嚴重脫水,症狀包括頭暈、虛弱、噁心、嘔吐、脈搏快而弱、臉色蒼白,嚴重者甚至會昏迷失去意識。患者應立刻移至蔭涼通風處平躺,如果清醒則應給予水份、鹽分補充。
  • 中暑:中暑是最嚴重的熱疾病,通常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體溫升高又無法排汗時,導致體溫快速升高(可能在15分鐘內體溫升高至40度以上),中暑症狀包括極高的體溫、全身紅熱、皮膚乾燥無汗、脈搏快而強、頭痛、噁心、中樞神經異常(躁動、嗜睡、運動失調、昏迷等)。出現中暑症狀時,應立即幫患者降低體溫,包括移至通風蔭涼處、在皮膚噴灑「溫水」、用強力風扇幫忙體表散熱,也可在頸部、腋下、鼠蹊部以冰塊降溫,如果症狀未改善,應立刻就醫,未及時處理可能致死。
哪些人容易出現和高溫有關的疾病?
  • 4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
  • 某些藥物使用者,如:利尿劑、部分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藥物
  • 曾有中暑疾病史者
  • 肥胖、脫水或酒癮者
  • 可能影響汗腺分泌或其他散熱功能的全身性皮膚病患者

去高溫的地方如何預防發生和熱疾病?
  • 小心規劃戶外活動:如果平時不習慣於酷熱的環境下工作或者運動,開始時建議放慢節拍,等適應環境溫度後才逐漸增加活動量,並盡量避開最熱的午間時段(上午11時到下午3時)。
  • 穿著適當服裝和防曬:出外時選擇輕便、寬鬆、易散熱的服裝材質,戴遮陽帽、撐傘都能有效減少太陽曝曬。
  • 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在炎熱的天氣下,不要單靠口渴的感覺來決定喝多少水分,每小時約需主動補充0.5~1公升的水份,避免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酒精和糖分反而會造成細胞脫水。因大量流汗會使身體失去鹽類,可以飲用運動飲料,或在毎公升水中加半匙食鹽。
  • 注意自身狀況、適時休息:如果在酷熱中活動時感覺心臟急跳、喘不過氣,尤其是覺得頭暈、無力或虛弱時,應立即停止所有活動,尋找一個涼爽的地方或者在有遮陰處休息。
  • 熱適應:長期處於高熱的環境下,身體排除多餘體熱的能力也會變好,對環境溫度的耐受性也會增加。如果計畫要在高熱下長時間工作或運動,可以先練習適應在熱環境下活動,從每天30分鐘開始,逐漸延長為90分鐘,持續約10天就能達到效果。

低溫會造成哪些健康問題?
  • 低體溫症(Hypothermia)
    • 當在寒冷的環境(雪地、雨水、暴風、或浸在寒冷的水中等情況),身體散熱的速度比產生熱能速度快時,容易造成體溫過低,當中心體溫降至35℃以下就稱為低體溫症,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身體潮濕的時候(如:溺水、淋雨)。低溫症的症狀包括顫抖、手腳活動遲鈍、虛弱、意識混亂、失憶、言語不清,出現以上的情況時,要立刻保暖並保持乾爽,並應立即求醫。
  • 非結凍性傷害
    • 指在濕冷但高於0℃的環境下,末稍不能保持溫暖與乾燥造成的傷害。
    1. 戰壕足:足部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或長時間穿著濕襪子造成的傷害,主要影響末梢血管及神經,造成發炎、紅腫、麻木等症狀。出現這樣的症狀時,不建議立刻回溫治療(如浸泡熱水),使患肢保持乾燥,並以能保暖的衣料包裹自然回溫即可。
    2. 凍瘡:因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下,造成末梢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出現紫紅色的斑塊。出現這樣的症狀時,不建議立刻回溫治療(如浸泡熱水),使患肢保持乾燥,並以能保暖的衣料包裹自然回溫即可。
    3. 寒冷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當環境溫度突然驟降時,容易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紅疹,紅疹呈現凸起且搔癢。通常保持溫暖約30分鐘後,紅疹就會逐漸消退。
  • 結凍性傷害(凍傷)
    • 長時間暴露於低於0℃的環境,使組織中的細胞結凍破裂,剛開始會有刺痛、灼熱的感覺,皮膚呈現白色或稻草色,持續低溫會使組織漸漸轉為紅紫色、黑色,最後組之死亡失去知覺。最常發生凍傷的部位包括鼻子、耳朵、臉頰、下巴、手指、腳趾等,嚴重的凍傷可能會造成組織永久性壞死,甚至需要截肢。出現凍傷症狀時,要用40~42℃的溫水浸泡回溫,溫水需以溫度計精準控制溫度,過熱的水會導致更嚴重的傷害,患部回溫之後,一定要加強保暖,不可再次凍傷。
哪些人容易出現和低溫有關的疾病?
  • 老人:代謝速度較緩慢,產熱效率較差
  • 小孩:因無法顫抖產熱

嚴寒中如何預防低溫有關的疾病?
  • 穿著保暖的服裝:衣服、褲子及鞋襪最好選擇能保暖,同時又防風、防水的材質,減少體溫散失,一旦淋濕時要盡快除掉潮濕的衣物,鼻子、耳朵、臉等外露在衣褲之外的部分應配戴圍巾、帽子、耳罩保暖,腳趾和手指等肢體末梢以保溫效果好的手套、襪子保持溫暖。
  • 可飲用溫暖的飲料,但避免飲酒
  • 留意相關症狀:注意你自己及同伴有否凍傷、低體溫的早期症狀。
  • 特殊活動需準備足夠裝備、了解求救方式:從事登山、極地探險等可能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的旅客,應要做好準備措施,包括準備足夠的保暖衣物(含替換用衣物)、高熱量食物、鋁箔毯等,萬一自己或同伴出現需緊急就醫的狀況,應立知道要如何聯繫、求救。
UpdateTime 2019/6/24
什麼是高山症?
高山症泛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正確的名稱為「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當海拔高度的上升時,很多環境條件和地面不太相同,包括低氣壓、低溫、低濕度、高紫外線等,但其中對健康影響最大的就是因氣壓較低,同時導致空氣中氧分壓較低,以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為例,山頂的氧氣含量僅有平地的7成左右,旅客突然處於這樣的特殊環境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目前將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分為三類:
  1.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 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6~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高地環境而緩解。判斷的方式是一定要有頭痛(通常也是最先出現的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旅客要多加留意。失眠,也是高海拔地區常見的症狀,但通常會獨立發生,因此目前已不列入AMS的診斷標準。
  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 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但有些病患會沒有出現急性高山病而直接發生)。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胡言亂語、認知障礙、意識不清、運動失調(走路不穩)、甚至昏迷。胡言亂語或走路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胡言亂語或走路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立即降低高度或同時給予妥善治療,6至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
  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 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不平均的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臉色、口、鼻發紫沒有血色),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病人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一旦發生,會造成病人更嚴重的缺氧,走入惡性循環,致死率及死亡的速度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更快。在高海拔地區,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藉著休息而緩解,甚至像剛跑完步一樣氣喘吁吁,就要想到可能是出現高海拔肺水腫。此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也可以同時給予氧氣,才能避免快速死亡。

哪些人罹患高海拔疾病的風險比較高?
因高海拔環境特殊,加上大部分高海拔地區都地處偏遠、醫療資源較不易取得,尤其是多數的登山步道常常距離公路遙遠,患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都應先諮詢醫師是否適合到高地活動。
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以下患者有較高危險性,請多加留意:
  • 心衰竭:在平地就會呼吸困難的患者應避免到高海拔地區,但如果病情穩定控制,病患可以安全到約海拔3000公尺高度。
  • 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FEV1<預期值35%)、在平地就有低血氧或二氧化碳儲留症狀者,都不建議登高,輕度、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應先諮詢醫師。
  • 肺動脈高壓:原發性、次發性肺動脈高壓(如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應避免登高。
其他沒有直接影響,但需多加留意的對象:
  • 懷孕: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孕婦短期到高山旅遊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但仍建議孕婦不要到海拔3600公尺以上地區。
  • 糖尿病:糖尿病發生高海拔疾病的比例和一般人無明顯差別,但高地會增加胰島素使用量,建議先和醫師討論,並於登高期間謹慎控制血糖。

我平常都很健康,到高海拔地區會不會出現高海拔疾病?
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環境,就會對人體機能有些許影響,只要沒有適當的安排登高速度,在身體未適應的情形下就到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海拔疾病,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
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不過50歲以上旅客的發生風險稍低。
判斷發生風險的主要依據為當地的海拔高度、爬升的速度是否適當、以及旅客過去到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情形。
下表為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的自評方式:
風險等級 描述
高度風險
  • 過去登高有高海拔腦水腫(HACE)或高海拔肺水腫(HAPE)病史者。
  • 過去登高有急性高山病(AMS)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800公尺以上地區者。
  • 沒有高海拔疾病史,但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區者。
  • 到達海拔3000公尺地區後,平均每天(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高度超過500公尺,且每爬升1000公尺沒有多在原高度停留一天者。
中度風險
  • 過去登高有急性高山病(AMS)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500公尺至2800公尺之地區者。
  • 沒有高海拔疾病史,但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800公尺以上地區者。
  • 到達海拔3000公尺地區後,每天爬升高度超過500公尺,但每爬升1000公尺會在原高度多停留一天者。
低度風險
  • 過去無任何高海拔疾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低於海拔2750公尺的地方。
  • 會花2天以上待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適應,接下來每天爬升的高度(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不超過500公尺,且每爬升1000公尺會在原高度多停留一天者。

到高海拔地區如何預防出現高山症症狀?
  1. 謹慎規劃爬升速度
    • 預防高海拔疾病最重要、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如果行程安排許可,最好先在海拔2000~3000公尺處待1至2天,超過海拔2750公尺後,每天睡眠高度不要爬升超過500公尺,此外睡眠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最好要多花一天時間適應。在同樣的海拔高度,夜晚的氣壓會比白天低,所以判斷是否有高山症症狀應以夜晚為準。
  2. 提早練習適應高海拔環境
    • 如果預計要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活動前30天內可至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區停留2天以上,有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環境。
  3. 使用預防藥物
    • 依上表自評為中度、高度風險的旅客建議服用預防性藥物,高山症預防藥物都是醫師處方用藥,請諮詢旅遊醫學門診或具高山醫學專業的醫療人員,並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目前常用藥物如下:
      (1)預防急性高山病(AMS)、高海拔腦水腫(HACE):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並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
      (2)預防高海拔肺水腫(HAPE):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
  4. 在高海拔地區的一般性預防措施
    • 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劇烈活動會加速消耗血氧,增加肺動脈壓。
    • 保持身體溫暖,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
    • 不要吸菸,吸菸會減少吸入的氧氣量,增加肺動脈壓。
    • 不要飲酒、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此外飲酒、服用鎮靜劑也會使意識狀態改變,容易和高海拔腦水腫症狀混淆。
    • 飲食盡量高醣低脂,但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碳酸飲料等)。
  5. 給登山旅客的建議
    • 登山本身就是一項高耗氧活動,旅客一定要謹慎衡量自己的體力、路況、負重等條件。
    • 登山行程應視人數搭配適當數量的專業嚮導,嚮導應熟悉路況,並清楚高海拔疾病緊急處置。
    • 旅客應事前了解求援管道,如在國外登山,一定要確認醫療保險是否能夠提供山地救援的服務,以及保險理賠的範圍及額度。
    • 攀爬4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可考慮攜帶攜帶型加壓艙、氧氣瓶等裝備,並應事先了解途經的山屋、營地是否有上述裝備。
  6. 很多高海拔地區的居民有預防高山症的偏方,如:中國大陸的紅景天、南美地區的古柯葉,旅客可嘗試,但不建議用來取代正規的預防藥物,也不該因此忽視高山症的初期症狀或沒有採取正確處置的方式。

我如何判斷自己或同伴是不是出現高海拔疾病?
目前常用露易絲湖急性高山病指數(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診斷高海拔疾病:
高海拔疾病 判斷標準
急性高山病(AMS)
  • 頭痛、頭暈、失眠、噁心或嘔吐或沒胃口、虛弱。上述四大症狀依照嚴重度來評分。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
  • 判斷標準為:有登高,抵達地點海拔高於2500公尺,且停留到達六小時,一定要有頭痛,且症狀得分加總≧3分。
高海拔腦水腫(HACE)
  • 有登高,抵達地點海拔高於2500公尺。
  • 出現以下三點至少兩個。
  • 急性高山病(AMS)、走路不穩(註1)或意識改變。
高海拔肺水腫(HAPE)
  • 有登高,抵達地點海拔高於2500公尺。同時出現症狀至少2項及病癥至少2項。
  • 症狀:休息狀態下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無力或活動力降低、胸悶或胸漲。
  • 病癥:至少一側肺野有囉音或哮鳴音、中心型發紺(註2)、呼吸過速、心搏過速。
註1:走路不穩判斷方式可請旅客在平坦地面腳跟緊接著腳尖直線往前走約5公尺,如果無法直行、腳跟腳尖無法對齊、跌倒就表示走路不穩。
註2:中心發紺指全身性、除四肢以外的部分的皮膚及黏膜無血色,外觀暗沉甚至發青、發紫。

有時候無法判斷患者的症狀是不是由高海拔疾病造成,例如:無法確定頭暈、虛弱是不是因為登山過度勞累造成,咳嗽是不是因為山上天氣突然改變使呼吸道敏感,但為了安全起見,寧可先假設是因高山症造成,不要輕忽任何初期症狀。當發現自己出現疑似高海拔疾病症狀時,也應趕快知會同伴,讓同行者能隨時留意你的狀況,千萬不要逞強,以免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或下撤機會。

如果自己或同伴發生高海拔疾病該怎麼辦?
所有到高海拔地區的旅客都要先了解一件事情:降低高度是治療高海拔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千萬不要帶著高海拔疾病到更高、更不利救援的地方。發生任何高海拔疾病的患者,千萬不能落單在營地休息或獨自下撤,至少要由一位具有基本醫療知識、知道如何處置高山症、熟悉路況的隊員陪同。
雖然透過使用藥物、攜帶型加壓艙、穩定供應氧氣等方式,能夠緩解甚至治癒高海拔疾病的症狀,但一般旅客並沒有專業高山醫療背景,不見得能準確判斷病況的嚴重程度,建議遵循以下處理方式:
  • 急性高山病(AMS):無論症狀多輕微,都不應到海拔更高處、更不易下撤或救援的地方過夜,如果在同樣高度處休息或用藥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就應降低高度,因夜晚氣壓較白天低,患者的症狀在白天可能會暫時性減緩,但並不表示身體已經適應了此高度,研判時應特別留意;若旅客只在此高度短暫停留就下山,不會停留過夜,可使用止痛藥、氧氣瓶暫時緩解不適症狀。
  • 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肺水腫(HAPE):應立刻降低高度。藥物、供應氧氣等可以當作替患者爭取救援時間的方法,但一定要立刻下降。其中,高海拔腦水腫(HACE)至少應下降海拔500~1000公尺;高海拔肺水腫(HAPE)應立刻下撤到平地。
以下提供幾個海拔高度較高的旅遊景點,如要造訪當地,除非當日就會返回到低海拔地區,否則一定要謹慎安排登高的步調,下表未列出的地點,可在Elevationmap等網站查詢。
表為海拔高度較高的旅遊景點
國家 地區 海拔高度
臺灣 玉山山頂
玉山排雲山莊
嘉明湖
合歡山武嶺
合歡山松雪樓
3,952 m
3,400 m
3,310 m
3,275 m
3,150 m
中國 珠穆朗瑪峰頂
藏青鐵路
西藏拉薩
拉薩貢嘎機場
雲南香格里拉(中甸縣)
雲南玉龍雪山大索道
四川九寨溝
九寨黃龍機場
8,848 m
2,800~5,000 m
3,660 m
3,570 m
3,300 m
4,500 m
2,000~3,100 m
3,450 m
日本 立山黑部室堂 2,450 m
祕魯 普諾(Puno)-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
普諾機場(Inca Manco Cápac International Airport)
庫斯科(Cusco)
庫斯科機場(Alejandro Velasco Astete International Airport)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3,850 m
3,820 m
3,400 m
3,300 m
2,400 m
玻利維亞 拉帕斯(La Paz)
拉帕斯奧爾托國際機場(El Alto International Airport)
烏尤尼機場(Uyuni Airport)
烏尤尼鹽沼(Salar de Uyuni)
3,700 m
4,060 m
3,954 m
3,650 m
坦尚尼亞 吉力馬札羅山 5,895 m
厄瓜多 基多(Quito)
蘇克雷元帥國際機場(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Mariscal Sucre)
2,850 m
2,400 m
尼泊爾 喜馬拉雅山區 3,000~8,000 m
哥倫比亞 波哥大(Bogotá)
波哥大埃爾多拉多國際機場(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El Dorado)
2,625 m
2,625 m

感謝王士豪醫師協助校閱
UpdateTime 20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