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治計畫成效評估,成功降低多重抗藥性病患人數


台灣自2006年4月1日起朝結核病十年減半的目標推進,而各縣市亦全面落實推動結核病直接觀察治療(都治,DOTS)計畫,從初期痰塗片陽性病人納入目標對象,到之後各年陸續擴增對象如:痰培養陽性、特殊個案等,至今,痰陰性的列管個案也已全面納入都治計畫,至少需要執行兩個月關懷送藥。為有效落實「都治計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特地邀請到美國Francis J. Curry National Tuberculosis Center的資深顧問Dr. Edwin Antonio Paz來台,進行都治團隊組織運作的成效評估,並親自前往各縣市實地訪查。事實上透過本計畫,我國新通報結核病患中,其中2007年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人已降至痰培養陽性個案的1%,確實有效降低結核病傳染擴散的機率及治療的難度。

由於Dr. Edwin Antonio Paz曾為美國舊金山公共衛生部門結核病防治計畫負責人,對於結核防治工作模式的建立及美國都治計畫的推動有豐富經驗,亦曾為我國都治計畫初期之建置及執行提供諸多寶貴建議。本次針對我國的都治計畫評估,乃是該局自我檢討審視的積極作為,期望能調整計畫步伐達成結核病十年減半的終極目標。

本次評值工作預計共抽訪10縣市45鄉鎮,就目前已完成的4縣市16鄉鎮的訪查結果,Dr. Paz表示:台灣的都治運作及防治成效,比起3年多前建置初期時有明顯進步,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應朝此正確方向繼續邁進。因為都治是世界衛生組織最推薦的結核防治策略,在健康照護人員或關懷員的關懷下,確保病人服下每劑藥物,方能如期治癒,並進一步避免抗藥性細菌的產生。台灣的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疫情,均可在都治計畫的順利推動下獲得有效控制。雖去年媒體誤載「台灣結核病患,10%是多重抗藥性病患,5%至10%是超級抗藥性結核病患。」使全體都治計畫工作同仁面對壓力與誤解,但該局表示,防疫的工作本就是壓力極大的工作,疾病管制局在都治計畫的腳步絕對不會因為這些挑戰而停止,務使十年減半的目標確實達成。

PublishTime 200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