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似結核病病人全面導入快速分子檢測 (NAAT) 問與答


快速分子檢測(NAAT)具備高靈敏度及報告時效快的優勢,且可鑑別非結核分枝桿菌(NTM),因此成為提升結核病診斷效率的重要工具。世界衛生組織(WHO)亦強烈建議針對所有疑似結核病人全面使用NAAT技術進行診斷。透過NAAT的導入,能夠加速個案的判定,儘早開始治療與公共衛生介入措施,有效降低傳染風險。特別是在塗片陰性但臨床高度懷疑的個案中,NAAT能大幅提升診斷準確性,強化臨床決策的即時性與精確度,並縮短院內感控及整體防疫流程的反應時間,減少病人死亡率及結核病治癒後長期慢性肺病的產生,降低疾病醫療支出與社區傳播風險。
UpdateTime2025/3/31
配合全面導入NAAT進行結核病診斷,調整「結核病病例定義」,將通報檢驗條件之一的「臨床檢體(如痰、肋膜液、胃洗液、支氣管沖洗液、組織切片等)經塗片檢查為陽性,且NAAT檢測結果顯示結核分枝桿菌(MTBC)陽性」,調整為「臨床檢體經NAAT檢測MTBC陽性」,以利加速對疑似結核病人的診斷與治療,以及早介入處置。
 
UpdateTime2025/3/31
全面導入NAAT對結核病診斷帶來顯著的正面影響,特別是在提升塗片陰性個案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效率。根據我國資料推估,每年可因此提早診斷與治療約735位塗片陰性、培養陽性的肺結核病人,約占全體結核通報個案的9%。這不僅可大幅縮短確診時間,另外因對個案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同時因啟動院內感控機制減少院內傳播,及早啟動治療與公共衛生介入,有效阻斷社區傳播鏈,進一步減少約7,350名可能接觸者的暴露風險。然而,在正向效益之外,NAAT的高敏感度也可能帶來偽陽性的挑戰,會有部分個案塗片陰性、NAAT檢測為MTBC陽性,但最終培養為陰性的情況,需公衛與醫療進行排除診斷的作業。
UpdateTime2025/3/31
醫療院所應在初查痰檢驗流程中設定至少有一套初查痰檢體能執行NAAT檢測。此外,為了提醒醫師送檢,院所可在醫療系統內建提醒機制,確保能開立NAAT檢測並能即時在門診或住院當日完成採檢送驗。依據新的通報檢驗條件,NAAT MTBC陽性即需啟動法定傳染病通報,因此院所的資訊系統亦需同步調整,以利快速通知公衛並加速後續公衛作為。
 
UpdateTime2025/3/31
公共衛生單位需即時掌握檢驗結果,針對以下3類個案,公衛人員應在培養報告為陰性後,發送調查表給診療醫師詢問是否排除診斷;若確定排除,則無須提送病例討論,以簡化行政作業:
  • 新案:初查塗片陰性、NAAT MTBC陽性、培養陰性,醫師未開藥。
  • 新案:初查塗片陰性、NAAT陰性、培養陰性,已服藥且臨床有改善。
  • 距前次銷案已滿2年重開個案:初查塗片陰性、NAAT MTBC陽性、培養陰性。
UpdateTime2025/3/31
臨床發現疑似結核病病人應至少執行1套NAAT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因此,針對不分科病人,若住院前CXR顯示疑似結核病相關異常,或社區型肺炎病人住院時已採集痰液欲進行耐酸性塗片及MTBC培養檢驗,應同步執行NAAT,以提高診斷準確性,加速個案判定,並利於臨床決策與公共衛生介入措施。
 
UpdateTime2025/3/31
未懷疑結核病者入院或入住前的例行檢查不須執行NAAT。NAAT檢測應對臨床有懷疑為結核病的個案執行,作為輔助診斷工具,而非做為例行篩檢使用。
UpdateTime2025/3/31
NAAT為疑似結核病診斷檢驗項目,臨床醫師在送驗NAAT時,請將診斷依據及送驗原因詳實記錄於病歷,以利後續如遭健保核刪,可做為申復或審查之依據。相關診斷依據可參考「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三章結核病的診斷。
 
UpdateTime2025/3/31
若有近期重複做NAAT之情形,請醫師於病歷中註明檢驗理由,以作為健保審查的依據。初查痰定義為「通報前60天」至「通報/用藥後7天」之日期區間內採的痰檢體,因此在此期間有執行一套NAAT即符合疾管署的建議。
 
UpdateTime2025/3/31
原則上,NAAT應與同一套痰的塗片與培養同步檢驗為佳,但考量檢體分讓或外送檢驗等便利性,各醫療院所可依實務執行狀況自行評估決定。
 
UpdateTime2025/3/31
依最新修正的通報條件, NAAT檢測結果顯示MTBC陽性即須通報,因此原則上塗片、NAAT、培養應同時進行,並無先後順序。但若醫療單位能於24小時內掌握塗片結果並即時送驗 NAAT亦可行,請單位注意送驗時效及管理成本。
 
UpdateTime2025/3/31
由於 NAAT 具有高靈敏度及高特異度,若兩套痰中至少有一套已執行 NAAT,則無需補做第三套痰檢驗。
UpdateTime2025/3/31
此為醫療及公衛之最佳臨床診斷指引,期待透過醫療單位加速診斷提供適切治療,減少傳播風險,基於此原則,公衛不需自行補做 NAAT,因為 NAAT 應於診斷當下由醫療院所執行才具臨床意義。若院所未執行 NAAT之比例相對較高,衛生單位會定期提醒院所檢視院所內流程,院所執行狀況可於結核病追蹤管理系統(TB系統)查詢(路徑如下:TB系統 > 通報登記 > 疫情通報清單 > 通報清單(醫院縣市別) / 通報清單(指定醫院) > NAAT執行統計)。此政策仍在宣導推廣階段,本署將與縣市衛生局持續監測與評估各醫療院所的執行狀況,並呼應WHO結核病診斷目標「116年達成所有初次診斷結核病個案皆可即時透過快速分子檢測進行診斷」接軌。
 
UpdateTime2025/3/31
全面導入NAAT可幫助臨床早期排除以下2類非結核個案:
  1. 塗片陽性但NAAT MTBC陰性,可能是NTM感染個案。
  2. 塗片陰性且NAAT陰性,可能不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個案。
若痰液培養結果顯示並不是MTBC,臨床醫師應審慎評估病人的臨床症狀改善情形,特別是影像學的進步情況,以判斷是否需要開始或繼續使用抗結核病藥物治療。如判斷無需繼續以TB治療,應排除結核病診斷,以利公衛單位續辦銷案作業。若判斷為NTM感染,則應依NTM排除診斷,不再以TB治療並由公衛銷案,病人則由醫師決定是否以NTM繼續治療。公衛單位將主動透過調查表向主治醫師確認是否排除診斷,倘若醫師決定不排除,應提出具體理由來支持診療行為,且公衛單位亦會提送縣市級結核病診療諮詢小組病例討論會,經專家討論後決議是否需公衛單位持續進行個案管理,同時也會將討論結果回饋給主治醫師。
請參考以下本署函文內容,以確保依循最新規範辦理:
  • 114年1月9日疾管慢字第1140300010號函(TB個案診療與管理照護重點事項):強調TB個案管理照護的重要性,並提醒在病人診斷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檢驗結果與臨床症狀變化,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 114年1月23日疾管慢字第1140300069號函(修正結核病通報定義及全面導入NAAT):建議醫療院所在院所內檢驗系統設置NAAT檢測機制,確保結核病疑似個案初查痰至少進行1次NAAT。公衛端應加強個案追蹤,確認醫師診斷與治療決策,並視需要送結核病診療諮詢小組討論。
綜上,臨床醫師應根據檢驗結果、病人臨床症狀及影像學變化,綜合評估是否需繼續以TB治療或排除診斷,並與公衛單位密切合作,確保病人獲得適切的診治與管理照護。
 
UpdateTime20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