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導入NAAT可幫助臨床早期排除以下2類非結核個案:
- 塗片陽性但NAAT MTBC陰性,可能是NTM感染個案。
- 塗片陰性且NAAT陰性,可能不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個案。
若痰液培養結果顯示並不是MTBC,臨床醫師應審慎評估病人的臨床症狀改善情形,特別是影像學的進步情況,以判斷是否需要開始或繼續使用抗結核病藥物治療。如判斷無需繼續以TB治療,應排除結核病診斷,以利公衛單位續辦銷案作業。若判斷為NTM感染,則應依NTM排除診斷,不再以TB治療並由公衛銷案,病人則由醫師決定是否以NTM繼續治療。公衛單位將主動透過調查表向主治醫師確認是否排除診斷,倘若醫師決定不排除,應提出具體理由來支持診療行為,且公衛單位亦會提送縣市級結核病診療諮詢小組病例討論會,經專家討論後決議是否需公衛單位持續進行個案管理,同時也會將討論結果回饋給主治醫師。
請參考以下本署函文內容,以確保依循最新規範辦理:
- 114年1月9日疾管慢字第1140300010號函(TB個案診療與管理照護重點事項):強調TB個案管理照護的重要性,並提醒在病人診斷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檢驗結果與臨床症狀變化,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 114年1月23日疾管慢字第1140300069號函(修正結核病通報定義及全面導入NAAT):建議醫療院所在院所內檢驗系統設置NAAT檢測機制,確保結核病疑似個案初查痰至少進行1次NAAT。公衛端應加強個案追蹤,確認醫師診斷與治療決策,並視需要送結核病診療諮詢小組討論。
綜上,臨床醫師應根據檢驗結果、病人臨床症狀及影像學變化,綜合評估是否需繼續以TB治療或排除診斷,並與公衛單位密切合作,確保病人獲得適切的診治與管理照護。
UpdateTime20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