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伊波拉出血熱疫情,疾病管制局提醒欲前往該地區的民眾提高警覺


世界衛生組織9/11公布,剛果民主共和國Kasai Occidental省證實爆發伊波拉出血熱疫情,截至9/11共計372人感染,166人死亡。
伊波拉病毒屬線狀病毒,人對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而得;病原體具有藉由空氣微粒傳播的可能性,但尚未有案例報告。根據現有證據和其他類似病毒的特性,研究人員相信此病毒為人畜共通(動物來源),並且一直存在非洲大陸當地的某種動物宿主。潛伏期為2~21天,病人痊癒後7週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疾病。症狀一般為急性發燒、腹瀉(可能帶血)、嘔吐、頭痛、噁心、腹痛,進一步發展成結膜充血、吞嚥困難、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血便、紫斑症等症狀,有些病人也可能在軀幹出現斑點狀丘疹,接著出現脫水和虛脫,疾病後期經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明顯的嗜睡、精神錯亂或昏迷,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為50%~90%。
伊波拉病毒疫情主要發生於非洲,臺灣地區迄今無任何確定病例報告,為本病之非疫區。
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目前無須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旅遊或貿易採取任何限制,疾病管制局仍提醒欲前往該地區的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疫情資訊與相關疾病介紹可參考本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

PublishTime 2007/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