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流感簡介
季節性流感為感染人類流感病毒所引發之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多數國家每年均會發生週期性流行,目前季節性流感係指感染H1N1、H3N2之A型流感病毒,及/或B型流感病毒所造成之流感。
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咳嗽、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等,但通常在1週內會康復。流感病毒可分為A、B、C及D四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與B型可以引起大規模的季節性流行,且A型流感病毒除了感染人類外也可感染動物,還可能出現跨物種間的傳播,而B型則至今只曾出現在人類。流感病毒在世界各地常引起週期性且規模大小不一的流行,自1977年開始,A型(H1N1與H3N2)及B型流感病毒不斷循環出現在人類的季節性流感流行之中。
雖然在臨床診斷上,流感不容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例如一般感冒(common cold)、喉炎、支氣管炎、病毒性肺炎與自2019年底爆發大流行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但一般而言,流感的症狀較一般感冒來得嚴重,病程持續時間也較長,且其他流行病學特徵仍有差異。流感除了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等特色之外,還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可引起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腦炎或腦病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在使用aspirin之兒童病人引起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等併發症。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

好發季節
流感為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徵之流行疾病,疫情的發生通常具有週期性,而臺灣位處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雖然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但仍以秋、冬季較容易發生流行,流行高峰期多自12月至隔年3月。

致病原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可分為A、B、C及D四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及B型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近年主要流行之季節性流感病毒型別以A(H3N2)、A(H1N1),以及B型流感為主,每季於各地區流行狀況均不同。

傳染窩
人是季節性流感的主要傳染窩;但其他A型流感病毒亞型以禽鳥類(如鴨)及哺乳類(主要是豬)為主要宿主,病毒間可能因基因重組,進一步產生新型流感病毒而造成大流行。

傳染方式
主要是透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染,尤其在密閉空間中,容易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之飛沫而傳染給其他人;另外,由於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故亦可經由接觸傳染,例如:手接觸到被口沫或鼻涕等黏液污染之物品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巴、鼻子或眼睛而造成病毒傳染。

潛伏期
通常約1-4天,平均為2天。出現併發症的時間約在發病後的1-2週內。

可傳染期
一般而言約在症狀出現後3-4天內傳染力最強。另研究發現,成年感染者在發病前24-48小時便開始排放病毒,但量較低,病毒排放高峰是發病後24-72小時,直至發病後第5天;但免疫不全者,排放病毒的期間可能達數週或數月;兒童亦較早開始排放病毒,且量較多,時間較久,最長可達21天。

感受性及免疫力
對於首次接觸的流感病毒,大人及小孩均具有相同的感受力,感染後可針對此次感染的病毒抗原產生免疫力,但是免疫力維持的期間及效力,則視病毒抗原微變的狀況及感染的次數而定。雖然流感疫苗可提供針對疫苗株的血清免疫反應,或是個體先前已感染之相關病毒型別的追加免疫作用,但免疫力會因暴露史或年齡等因素而有所差異。 

臨床症狀
感染後所引起症狀之嚴重度與個體免疫力、潛在疾病及年齡等因素有關,其臨床症狀主要包括發燒、咳嗽、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等。另外,約有10%感染者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伴隨呼吸道症狀而來。
對大部份健康成年人而言,通常約可在1週內康復,而有些人咳嗽及全身不適之症狀可持續超過2週,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及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罹患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或BMI≧30者。

流感併發重症
為我國第四類傳染病,通報條件係為患者出現類流感症狀後2週內,因併發症(如肺部併發症、神經系統併發症、侵襲性細菌感染、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需加護病房治療或死亡者,其確定病例為流感病毒檢驗結果為陽性者。

預防保健
(一)、衛教宣導

  1. 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接觸傳染。
  2. 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以避免感染及病毒傳播。
  3. 如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戴上口罩並及早就醫,以防因感染流感引起嚴重併發症;生病時不上班不上課,盡量在家休息,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有外出,請記得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於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捂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
  4. 如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時,應提高警覺,儘速/轉診至大醫院就醫。

(二)接種疫苗:
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流感疫苗,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等高危險群尤應接受疫苗接種,以防感染流感引起之併發症。一般而言,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必須每年接種1次。完整接種後至少約需2星期的時間可產生保護力。

治療照護
感染流感病毒後,大多數患者可自行痊癒,故針對流感患者之治療方法仍以支持療法為主,或可視病況給予抗病毒藥劑治療。目前用於治療流感之抗病毒藥劑,以神經胺酸酶抑制劑為主,包括Zanamivir (Relenza®,瑞樂沙),Oseltamivir (Tamiflu®,克流感、Eraflu®,易剋冒膠囊或速剋流口服懸液用粉劑) 及Peramivir (Rapiacta®,瑞貝塔)等,可用於治療或預防A型及B型流感。抗病毒藥劑應儘可能於發病後48小時內投予效果最好,不需等到實驗室檢驗確診為流感才給藥,也不應以流感快速檢驗結果作為用藥之唯一依據。然對於症狀嚴重或有併發症等高危險族群,即使超過48小時給藥仍具有效益。瑞樂沙為乾粉吸入劑型,投予途徑為經口吸入呼吸道,適用於5歲(含)以上兒童及成人,不需依體重調整劑量。克流感、易剋冒及速剋流為口服藥,適用於兒童(包含足月新生兒)及成人,未滿13歲且體重40公斤以下者及腎功能受損病人使用時須調整劑量。瑞貝塔為靜脈注射劑型,適用於1個月大以上兒童及成人,兒童及腎功能不良病患使用時需調整劑量。

UpdateTime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