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疫苗保護力及安全性


  • 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而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因此,符合公費對象請於114年10月1日公費COVID-19疫苗開打後儘速接種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有效減少重症發生風險及疾病負擔。
  • 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可能會感染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UpdateTime2025/9/26
  • COVID-19疫苗的臨床試驗或接種計畫不似常規疫苗實施數十年之久,疫苗的保護力可維持多久需要有更長時間的觀察資料來回答。因應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已持續掌握病毒株演變及疫苗研發進展,並提案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評估提供最新病毒株疫苗供國人接種,114-115年度COVID-19疫苗依ACIP建議自114年10月1日起仍與流感疫苗推動共同接種。
  • 由於新冠病毒快速演變,曾確診/感染過新冠或已接種疫苗之保護力會隨著時間遞減,呼籲符合公費對象自114年10月1日起開打後請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及早獲得對抗主流病毒株之保護力。
UpdateTime2025/9/26
不行。COVID-19疫苗僅可預防COVID-19感染,無法預防流感或其他疾病。
UpdateTime2024/9/11
  • 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一樣,國家藥品監管機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疫苗開始使用前,會審視所有臨床試驗資料,於審查後核准使用,進而建議接種對象及方式。而開始使用後亦持續監控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以確保疫苗對所有接種者都是安全的。
  • 依國內COVID-19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報告顯示,COVID-19疫苗不良事件通報案件數及通報率整體呈下降趨勢,自113年10月1日至114年6月30日止,Moderna JN.1疫苗及Novavax JN.1疫苗平均每十萬劑注射通報數分別約為3.2件及2.9件,與流感疫苗相當,綜合評估未觀察到須立即採取相關措施之COVID-19疫苗產品安全疑慮。
UpdateTime2025/9/26
  •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及國際經驗顯示,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季節性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依美國2021-2022年研究顯示,共同接種後約5-12%出現常見反應(如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頭痛等),比例與COVID-19疫苗單獨接種相當,無新增安全疑慮。另依其2022-2023年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VAERS)監測資料分析,無觀察到共同接種後發生異常不良反應或嚴重事件聚集。
  • 共同接種可增加疫苗接種率、減少就診次數並提升便利性,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鼓勵民眾可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
UpdateTime2025/9/26
由於嚴重不良事件非常罕見,不一定在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故對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接種後不良事件發生情形,已成近年國際趨勢。尤其 COVID-19 疫苗自研發至取得核准使用並提供民眾接種之時程,遠短於其他常規疫苗,因此更需監測疫苗接種後可能發嚴重不良事件之狀況,以及早進行相關調查,釐清因果關係及疫苗安全疑慮,並即時做出因應。國內已規劃以下策略來監測疫苗安全:
  • 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民眾若發生接種後的不良事件,應至接種院所或其他醫療院所就醫。醫事人員若接獲有疑似接種COVID-19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之個案,請至疾病管制署建置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進行線上通報,通報資料後由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害救濟基金會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進行疫苗安全訊號偵測及釐清,並定期公佈評估結果。
  • 對於特殊關注之不良事件,如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等,若確認有安全訊號異常,將串接相關資料庫分析。
UpdateTime2025/9/26
  •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
  • 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
UpdateTime2025/9/26
  •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例如注射疫苗後接種者,不論接種後多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都可能被歸為時序相關,但是在疾病致病機轉觀點看,必須接種後某段時間發生(具病理可解釋性)且接種者發生機率高於非接種者高(經統計檢定),才能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上,懷疑或不排除這樣的不良事件可能與因疫苗產品而引起(具因果相關性)。多數疫苗接種後發生的偶合不良事件(具時序相關,但未釐清因果相關性),需要足夠時間經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依據實證來判定是否可能為接種疫苗所致。
  • 「不良反應」是指注射疫苗後產生有害的個別反應,此項反應與疫苗接種之間,具有合理的因果關聯性。至於「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類似,也是與接種疫苗之間具有合理之因果關聯性,唯不一定對人體有害。常見由COVID-19疫苗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壓痛、注射部位壓痛、全身倦怠、發熱或發燒等,這些症狀多可預期,且幾天後皆能自行緩解。如症狀持續、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其他具臨床意義之事件者,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UpdateTime2025/9/26
接種院所或就醫院所提供個案必要之醫療協助。衛生單位接獲到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之通報,會聯繫個案進行關懷及提供衛教,並追蹤個案之預後狀況,若遇特殊事件時將啟動個案調查或專家審查,以及時了解事件與疫苗之關聯性。所有通報資料亦交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害救濟基金會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進行疫苗安全訊號偵測及釐清,如分析後發現過去所不知或不清楚,但具有一定程度疫苗安全性意義之不良事件,則進一步釐清與評估,並考量是否須採行風險管理措施(如仿單加註),或是需以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進行評估,以確保疫苗接種之安全性。
UpdateTime2025/9/26
  • 不會。目前國際間核准使用的COVID-19疫苗成分,是包含具不活性的SARS-CoV-2,故COVID-19疫苗不會導致您感染COVID-19。
  • 接種疫苗可幫助我們免疫系統學會如何辨識和抵抗SARS-CoV-2,過程中有部分人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是接種疫苗後可預期的反應之一,並非代表是感染COVID-19的症狀。
UpdateTime2025/9/26
目前國際間使用的COVID-19疫苗成分,是包含具不活性的SARS-CoV-2,因此不會導致COVID-19核酸檢測陽性(不會影響SARS-CoV-2 PCR檢測的結果)。但當您的身體產生疫苗接種後或自然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您的血清抗體檢測將呈現陽性反應,雖可藉由檢測不同免疫蛋白之血清抗體試劑鑑別是來自疫苗注射或自然感染之血清抗體陽性反應,唯標準檢測血清抗體試劑尚未取得且抗體陽性能持續被檢測多久亦未知。
UpdateTime2025/9/26
接種COVID-19疫苗後,大部分人體內會產生對抗SARS-CoV-2的免疫力,因此假使又感染到COVID-19,疫苗接種後體內產生之細胞性免疫力與體液性免疫力將使疾病表現較輕微。另接種疫苗不會影響藥物對COVID-19的治療效果。
UpdateTime20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