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的流感疫情歷來多自十一月下旬開始升溫,至聖誕節進入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流行期可能延長至隔年二、三月;保守估計我國約有20-40萬的65歲以上老人可能於此期間罹患流感,而根據健保資料,60歲以上老人於該流行期間有近21,000人因此住院,約2,350人因重症或合併症死亡,另外依據死因統計,91年因肺炎及流感死亡的65歲以上老人則近4,000人。如該期間SARS再次來襲,不但影響接種作業,亦將會混淆臨床診斷,同時嚴重衝擊到醫療體系的負荷,其所造成之醫療、整體經濟、建設、國家形象之傷害恐將難以估量。
疾病管制局已於8月23日至24日舉辦「SARS流行期的流感防治研討會」,會中除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談兆麟博士進行有關「亞洲地區流感流行概況」的特別演講,另亦邀請到國內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病毒學、感染科、內科、胸腔科、小兒科等專家們齊聚一堂,針對流感的「流行病學與監測」、「臨床診斷與處置」、「疫苗效益及政策」、「動物流感」等四項議題共同討論,並對SARS與流感同時發生流行時的因應策略達到共識。
本次研討會初步得到以下的結論:
1. 流感之監視系統,包括定點醫師、合約實驗室或肺炎死亡資料,應更具時效性、完整性與正確性。充分掌握疫情、提出警訊或及時解除警訊。
2. SARS與流感檢體之檢驗,應於定點醫師、合約實驗室或發燒篩檢站提供快速篩檢試劑,以儘速分辨SARS或流感。
3. 為考量整體國家醫療與防疫體系之正常運作,對於今冬發燒病人之處理,建議「應戴口罩自我居家管理三日」。以降低社會恐慌與經濟衝擊。
4. 對於動物或禽類可能帶來之變異病毒,疾病管制局與農政單位,將持續嚴密監控國際或國內動物或禽類之疫情分布。
5. 由學者研究與健保資料的支持,流感疫苗政策涵蓋對象仍維持65歲以上老人與慢性病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