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08-05
全國醫界朋友,您好:
依據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監測資料,2025年1至7月性傳染病感染情形顯示,感染愛滋病毒者513例、淋病3,627例,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2%與18%。而梅毒5,826例,較去年同期上升7%,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群為近年唯一持續上升之年齡層,2024年通報1,772例,較2023年增加19%;2025年截至7月達1,126例,較去年同期成長14%,疫情值得關注。
為強化梅毒及淋病的臨床診療品質及防治效能,疾管署委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由其邀集感染科、婦產科、泌尿科、家庭醫學科、皮膚科等醫學會及相關領域專家,依據最新國際性傳染病治療指引、相關文獻與本土流行病學資料,納入實證醫學證據評比系統(GRADE),綜整編訂《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如附件),指引內容涵蓋:
1.疾病簡介
2.檢驗與診斷:梅毒螺旋體檢測(如TPPA、EIA、CIA等)具有高特異性且感染梅毒後將終身呈陽性,適合作為感染確認工具,但其效價數據與疾病活性無關,無法區分先前感染與現行感染,亦不適合監測梅毒治療反應。
3.治療指引與藥物使用注意事項:依病程與臨床表現提供治療建議,梅毒首選藥物為benzathine penicillin G;淋病則建議以ceftriaxone並予足量劑量治療,並應留意藥物過敏替代方案及妊娠期用藥安全 。
4.個案追蹤建議:建議定期回診評估治療反應,梅毒可依非梅毒螺旋體檢測(RPR或VDRL)效價變化追蹤療效,淋病則應注意症狀改善與是否再感染,持續有風險行為之個案建議定期篩檢。
5.接觸者檢驗與治療重要性:鼓勵個案告知性伴侶,安排伴侶衛教諮詢、篩檢與治療,以避免乒乓感染,減少社區感染風險,臨床亦可協助通知性伴侶完成上述工作。
6.抗藥性分析:國際上淋病對多種抗生素之抗藥性呈上升趨勢,需留意治療失敗案例並加強監測;雖梅毒對penicillin尚無廣泛性的抗藥,但仍應審慎用藥。
7.預防措施與方法:強調正確使用保險套及定期篩檢為預防重點,並鼓勵定期篩檢、提升就醫可近性與友善環境,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外,指引也建議對有梅毒或披衣菌感染風險之男男性行為者與跨性別女性,於風險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最遲不超過72小時)可經醫病共享決策單次口服doxycycline 200mg作為暴露後預防性投藥(Doxy-PEP)。由於國內近8成淋病菌株對四環黴素類(含doxycycline)具抗藥性,目前不建議使用doxy-PEP預防淋病感染。
請醫界朋友於診治性病個案時,提醒其可聯繫或告知性伴侶就醫治療,以減少乒乓感染之機會,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且可有效降低社區傳播的風險,並避免產生抗藥性。本署已於2025年8月1日函請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及相關醫學會轉知轄屬醫療院所及會員醫師參考及運用,並公布於本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傳染病介紹/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梅毒、先天性梅毒、淋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感染/性傳染病衛教資源/醫事公衛人員項下供臨床人員查閱下載運用(https://gov.tw/5nq)。
感謝您與我們共同維護全民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