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一例感染伊科30型,為居住於北部的未滿月男嬰,於出生4天後出現發燒、活動力降低、發紺、敗血症、凝血功能異常及內出血等症狀,目前仍於醫院救治中。另一例感染腸病毒71型,為居住於北部的5歲大男童,自7月上旬開始出現手足口病,其後出現 持續發燒、肌抽躍等狀況,因及時赴大醫院就醫,目前已康復出院。該局提醒準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目前仍處於腸病毒流行期,應注意自身及幼兒的健康狀況,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腸病毒感染。
該局資料顯示,本年至今主要流行的腸病毒為克沙奇A型,而腸病毒71型的活躍度較低,伊科病毒僅在零星輕症個案檢出,但仍不可掉以輕心。今年截至7月16日止,累計共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2例為腸病毒71型,3例為克沙奇A6型,1例為伊科30型,該局將持續密切監測各型別腸病毒的活動情形。
過去國內新生兒重症個案以感染克沙奇B型較常見,但伊科4、6、11型也曾造成重症死亡個案;感染伊科病毒者,多數症狀輕微可自然痊癒,新生兒感染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嚴重威脅生命。
伊科病毒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給新生兒,該局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醫師則應注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並加強嬰兒室的感染控制作業。也再次呼籲家長與幼童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
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民眾如有腸病毒相關疑問,歡迎至該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