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六月二十二日)
「腸病毒」為什麼得名呢?是不是因為會讓你拉肚子、嘔吐等胃腸疾病才被叫做「腸」病毒?答案當然不是!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的一種,因其經由「糞口途徑」傳播,且有較長時間聚居在人類的胃腸道黏膜生長繁殖,因而得名。腸病毒可以經過很多管道傳染,包括從嘴巴吃進去任何被腸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已經感染到腸病毒的人在你身邊咳嗽,只要不小心吸入他們咳嗽時噴出來的唾液,都可能受到感染。
腸病毒型別多達六十餘種,因此無法如其他的疾病如麻疹、水痘般,得過以後就可以終身不再感染,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等典型病徵,已康復的病患,未來也會有再出現多次相同症狀的可能。在各型腸病毒中,除了小兒痲痹病毒以外,並無疫苗可供預防。目前也沒有殺死腸病毒的特效藥,有一些藥廠發展出可以抑制腸病毒的藥物,大多是抑制腸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這些藥物在國際間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尤其是對於小孩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所以還無法使用。醫師一般都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療法,使病患獲得較舒適感覺,並請患者多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充足休息及睡眠,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而得以自然痊癒。因此常常洗手(尤其是照顧幼童的家長或保育人員更應加強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玩具常常清洗、腸病毒流行期不要去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或通風不良的環境,是預防腸病毒最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