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猩紅熱疫情監視資料顯示,與前兩年同期比較,本年猩紅熱的病例較往年為多,由去年統計資料來看,猩紅熱的病例數在四月間最高,達到140例,最低則為九月份,有30例,而今年一、二月則累計已有180個確定病例,比去年同期增加5例,該局特別呼籲民眾落實各項預防措施,減少遭受感染的機會。
猩紅熱是由A屬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傳染病,也是法定傳染病之一。它是藉由接觸患者或健康帶菌者之噴嚏或咳嗽的飛沫而傳染,或是接觸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傳染,好發於2~10歲的兒童。流行季節以冬末至初春為主,潛伏期為1~3日,未經治療的患者,可傳染期為10~21天,若給予適當治療則可縮短傳染期為24~48小時。
猩紅熱的症狀包括突然高燒、咽喉痛、草莓舌、手掌和腳掌紅腫以及典型皮疹等,皮疹會在發病第一天或隔日在軀幹或頸部出現,接著蔓延至四肢,特別是腋窩、肘部及腹股溝。皮疹的特點是整片皮膚潮紅而有粗糙感,皮疹一般會在一星期之內消退,手指和腳趾繼而會脫皮。該局特別提醒民眾,如感染猩紅熱應儘速就醫,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患者若未依照醫師指示完成治療則可能引起: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中耳炎及頸部淋巴腺炎等嚴重併發症。
該局呼籲民眾,要預防猩紅熱的感染應注意下列各點:
(一)平日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二)保持雙手清潔,並正確洗手。
(三)流行期間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
(四)接觸患者呼吸系統分泌物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
如感染猩紅熱,患者亦請注意以下事項:
(一)患者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並妥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二)患者應多補充水分、多休息。
(三)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服藥十天,勿隨意停藥,並在開始服藥滿一天,而且燒退達二十四小時以上,才可以上學或出入其他公 共場所。
民眾如有相關疑義,可至本局網站
http://www.cdc.gov.tw瀏覽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