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染核了─寶島上的「六月抗戰」


段生輝

        猶記得初次踏進台中榮總負壓隔離病房的感覺,那是個陽光炙熱的午後;剛得知爺爺因開放性結核病而須隔離治療的我,卻因為對結核病知識的不足,而覺得隔離病房彷彿是白色恐怖時期的監獄,只是它關的不是文字思想犯,而是飽受「白色瘟疫」之苦的病人。

        印象中,在尚未診斷為結核病前,爺爺總是乾咳,而且午後常常發燒,也因此食慾較差,整個人瘦了一圈,我們很害怕診斷結果為癌症,所以得知爺爺感染的是結核病而不是癌症時,其實心中有點慶幸。當時我對於結核病的聯想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以及歌劇「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感覺是個頗為浪漫的疾病,但再仔細一想,這些淒美的女主角們到最後似乎都香消玉殞,遂不禁擔心起爺爺的健康,也擔心去探病的自己是否因此染上結核病。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雖然生病的不是我,但陪著爺爺對抗結核病的過程中讓我增添了許多相關知識,更加凸顯自己當初的無知;結核病是會透過飛沫傳染沒錯,但只有開放性結核病才具有傳染力,這也是為什麼初期爺爺須住進負壓隔離病房,不過負壓隔離病房都設計得很完善,只要妥善地配戴口罩以及儘量不在下風處與病人交談,其實被感染率幾乎是零。現在回想那段在負壓病房陪伴爺爺養病的日子,除了行動較為受限之外,負壓病房的空間與設備反倒比普通病房還貼心許多呢。

 

        拜現今醫藥進步之賜,爺爺在負壓病房住院約兩周後,痰液檢查便轉為陰性,而能出院在家接受治療。回到家後,除了抗結核藥物偶爾使爺爺有噁心的感覺及肝指數些許升高外,幾乎不見其它的副作用,但這也曾讓爺爺一度想自行停藥,所幸經醫師及結核病個管師的衛教及定期追蹤,了解結核病的徵兆及治療重點,才讓我們全家人知道服藥的重要性。

        結核病是個既好治又難治的病;容易的是,病人約服藥兩週之後,便不具傳染力,後續只要持續規則服藥,便可回歸正常作息;困難的是,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若不足,未規則服藥或中斷治療,易產生抗藥性而較難治癒。還好爺爺是個很「聽話」的模範病人,在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六個月後,醫師宣布爺爺「完治」,讓未參與「八年抗戰」的爺爺,成功地在台灣寶島上完成了與結核病的「六月抗戰」!

        台灣在邁向已開發國家時仍需面對結核病盛行的此一問題,而結核病更因其具傳染性及頑強的特性,持續受到大眾的汙名化,其實結核病在醫藥發達的今天並不可怕,困難的是對抗結核病需要比一般疾病更長的時間,在這長期的抗戰中,除了病人本身的堅持外,醫護、公衛人員及家屬的力量都很重要。在醫療及公衛方面,即使「都治計畫」推展地很成功,但社會大眾對於結核病正確的觀念仍有待建立;家屬方面,在漫長的治療期程中,陪伴、支持與理解往往是促使病人繼續服藥的主要動機。期盼未來,愈來愈多的結核病患皆能成功戰勝結核菌,讓結核病能如同八年抗戰般永遠地成為歷史的一頁!

最後更新日期 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