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結核感染,誰需要檢查?誰應該治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王振源醫師

        近來媒體頻頻報導校園結核病群聚事件與接觸者檢查,引起各方人士關注,可能也因此造成不少民眾不必要的焦慮與恐慌。這些疫情的報導以及所產生的反應,讓我們不禁擔憂國內民眾對於結核病的認知以及預防方法,是否仍有不足?台灣自從民國95年4月開始實施「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迄今,在醫療及公共衛生共同努力之下,不但結核病發生率逐年下降,而且發病個案當中最具傳染力之痰塗片陽性結核病個案,也已有高達95.6%參加「都治計畫」,接受「直接觀察治療」,治療成功率因而逐年上升,死亡率明顯下降。但這些已經被醫師診斷為結核病的個案,只是結核菌感染疫情當中的冰山一角,在冰山的下面仍有一大部分是已經發病但仍未就醫的結核病個案,這些人可能正在社區散播結核菌;冰山下的另一大部分,則是已受感染但尚未產生症狀或發展為結核病的個案,這就是所謂的「潛伏性感染者」。這些人未來可能不定時發展為結核病,同樣也會傳染給其他人。如何對抗隱藏在冰山之下的這兩大威脅,以進一步控制結核疫情,這將是極具挑戰之任務。

        想要提早發現已經發病但仍未就診之結核個案,大規模的X光篩檢不但成效有限,而且花費龐大。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在結核病個案的密切接觸者中尋找,也就是所謂的「接觸者篩檢」。大家可能會問:「我是接觸者嗎?該做哪些檢查?是否會變成結核病人?」所謂的結核病密切接觸者是指曾與具有傳染性之結核病人一天內接觸八小時以上、或累計接觸達四十小時以上的人。這麼密切的接觸下,被結核菌傳染的機會較高,發生結核病的機會也相對較高,應該依相關規定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了解是否已經產生結核病。

        如果結核病密切接觸者的胸部X光檢查結果顯示並未發病,可以再進一步進行「結核菌素皮膚測驗」來判斷是否已經被結核菌感染而變成「潛伏性感染者」。潛伏性感染者,一生中約有5-10%的機會產生結核病,特別是在感染後的一年內發病機率最高;而宿主本身的健康狀況、免疫狀態等因素,也都會影響發病的機率。但是再還沒有發病之前,「潛伏性感染者」並不會傳染結核菌給其他人。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及治療「潛伏性感染」,就能夠有效預防日後的發病。

        「治療有效嗎?」根據最近超過七千人的大規模臨床研究結果,給予為期九個月的isoniazid治療,可以提供90%以上的保護力。

        綜觀上述,如果能夠切實做好「都治計畫」和「接觸者篩檢」,早期診斷、治療「潛伏性感染」,相信台灣的結核病疫情,一定能夠得到全面的控制。結核病十年減半,你我有責。

最後更新日期 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