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與肺結核


富村

        家父未成年即從軍,歷經對日戰爭、國共內戰,民國三十九年隨部隊來臺,邀天之幸,歷次戰爭受槍傷二處,均為皮肉傷,但家鄉音訊已斷,孓然一身。民國四十五年奉命在金門日夜挖掘坑道,與多名同袍感染肺結核,而以上士班長退役。當時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已運作,家父便與同袍多人安置在臺南鄉下養病。退役軍人服從性強,服藥確實,三個月內已不具傳染性,但因規定不得任意離開療養區,且言語不通,鮮少與民眾交流,再者,當地民智未開,認為肺結核患者是遭到天譴,因此養病軍人承受許多奇怪的目光,形成莫大的心理壓力。

        家父未受正規教育,在軍中自學,拿字典來寫寫背背,有空就請教識字的同袍;養病時期精進最多,已能讀書報。透過前省立臺南結核病防治院的宣導資料,家父把該病的傳染原因到治療方法,逐一閱讀瞭解。二年後,借知識的力量,遂放下過去心頭的壓力。當時,退輔會因開發及復育寶島森林資源,需要青壯人力,病癒的退役軍人再度為國家效命,家父亦在其中,分派至林務局某工作站,任最低薪資的護管員。家父生性節儉,工作數年後,傾積蓄與家母結婚,而後姊姊、我及妹妹陸續出生。家父好不容易在寶島安家落戶,但薪水無以供浩繁食指,就代替鄰班護管員闢防火巷,換取微薄代工費。高山榛莽中,用砍刀闢出三十多公尺寬的空地,長期超時超量的工作,累壞自己,等到咳出血來,才驚覺肺結核復發。應是家父隨工作單位改變多次戶籍的緣故,過去臺南養病的資料並未銜接,慢性病防治所只得重新將家父列管,奇怪的是,家母及身為子女的我們從未被要求接受檢查,亦或是當時幼小,記憶失真。倒是工作站同事,走路相向而來時,會突然轉彎避開,遠遠的對家父投以異樣眼光;家母及我們則因閩南語流利,也不咳嗽,大致上不受歧視。我常隨家父去慢性病防治所領藥,看著那大包的藥粒,與家父削瘦的身型,不成比例,又看到家父因藥物副作用所苦,週身如有針刺、麻痛難忍、排出橘紅色尿液等症狀。明知父親不吃藥不可,卻覺得藥物之可怕,非年幼的我所能理解。

        這次服藥長達一年,家父以閱讀所知,猶恐家人染病,苦思如何讓家人能接受檢查。憂慮有二:當時全民健保尚未施行,檢查費用無法負擔;到前慢性病防治所照X光,未染病則矣,若染病,則成列管病人,恐我們在學校受到排斥。我對父親說:「在學校有結核菌素測驗,我們的紅色斑很小,已經打過卡介苗預防針,手臂上有疤。」家父說儘量讓人看見疤痕,放學在外全說閩南語,客家話也要學。等到家父終於存夠了錢,帶家母及我們去縣內的一家民營檢驗所照胸部X光。當晚,家父反覆拿著四張X光片,對著天花板上蒼白抖動的日光燈看了又看,開心的連說:「好極,你們都沒問題,肺部都好極!有病的肺我看得多了,你們的肺真是漂亮。」家母則是抱怨為了幾張片子用去太多錢。

          隨著寶島經濟繁榮,家中的生活費逐漸敷用;姊姊考取公職後,家父退休,接著我和妹妹也順利謀職,生活條件改善,如今,兒女陸續結婚,家父的舊疾未再復發,最關心的是,孫子何時放學回來,只要大小孫兒在家裡,前前後後玩鬧不休,家父就跟著開心。戰爭、鄉愁、患病與歧視,種種痛苦已經遠去。家父說:「感謝政府德政,讓一個染肺結核退役的老兵也能有今天。」 而今日結核病的治療環境及藥物已比過去改善許多,關懷、包容、接納病人更是社會理性的共識,病人只要耐心接受治療,就能克服病痛;如同家父一般,期待所有病人都能經妥善治療而徹底恢復健康。

最後更新日期 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