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卡介苗的不良反應,不是腫瘤!!」(疾病管制局致醫界通函第158號)


各位醫界朋友,您好:

根據衛生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後稱VICP)審議小組審議實務經驗顯示,部分臨床醫師對於因接種卡介苗造成淋巴腺炎之受害病人,常有誤診或是過度醫療處置之情形,進而造成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為改善臨床醫師處理疫苗不良反應之情形,VICP審議小組主席黃富源教授特別撰文宣導正確處置方式,並刊登於臺灣兒科醫學會本年9月11日出版之「兒科最前線」雜誌第7期。另為擴大宣導層面,本局將部分內容摘述如下:

『筆者(註)於審查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之案件中,看見許多接種卡介苗之後出現不良反應的案例,其中最常見的是腋下淋巴腺腫塊。另外也有胸骨、脊椎、關節發生膿瘍,卻被當成腫瘤開刀的情況。這些個案除了多挨這一刀,還可能造成日後重建的困難。其實,接種卡介苗產生的不良反應,若是淋巴腺腫塊僅需視情況持續觀察或穿刺排膿,不需使用抗生素;至於其他部位的腫瘤,則需視情況先做組織切片,將採集到的檢體送至疾病管制局化驗,以確定是否為卡介苗之菌株Mycobacterium Bovis, BCG strain。因卡介苗的菌株Mycobacterium Bovis, BCG strain致病力較弱,處理的原則毋須比照惡性腫瘤般大範圍切除,只需要手術清創加上抗結核藥物isoniazid(INH)+rifampin治療6至12個月治療即可控制大部分的病灶,復發率也較低。兒科醫師應在施打完卡介苗之後,告知家屬若日後發現有腫塊,切記要找兒科醫師確定是否為接種卡介苗之不良反應。身為一個兒科醫師,必須謹記這些小病人其實產生卡介苗之不良反應,並不是腫瘤,才能確保他們得到正確的治療與照顧,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治療與傷害,不啻為小病人之福音。』(案例及全文詳附件)

註:筆者係VICP審議小組主席暨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

感謝您與我們共同維護全民的健康安全。

 

疾病管制局

2012/9/20

附件

全文.pdf

發佈日期 20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