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報導四十載


        1983年臺灣發生小兒麻痺大流行,當時之行政院衛生署體認到培訓國內緊急疫情調查與應用流行病學人才之重要性,因此參照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現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EIS)訓練計畫架構,創建我國的「應用流行病學專業人才訓練及養成計畫」,並自1984年開始招收衛生調查訓練班(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FETP)學員。時任美國CDC顧問的馬利勝醫師(Dr. Michael D. Malison)於1984至1988年期間派駐來臺擔任顧問(resident advisor),協助我國建置臺灣FETP,並親自擔任授課講師與指導受訓學員。此外,參考美國CDC發行之官方刊物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MMWR),並汲取其發布公共衛生資訊與相關建議重要功能之經驗,馬利勝醫師於1984年協助創辦期刊《疫情報導》 (Taiwan Epidemiology Bulletin)[1, 2],並於其甫抵臺三個月後的12月15日發行首刊。
        創刊之《疫情報導》由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發行,並由時任行政院衛生署許子秋署長任發行人,衛生署防疫處許書刀處長任編輯人,馬利勝醫師與時任衛生署許國雄科長任編輯顧問。初期為每個月發行一期。《疫情報導》旨在提供各級衛生防疫單位工作人員即時公共衛生與疫情之資訊,包括近期爆發之疫情調查報告、推行之公共衛生計畫執行情形、國際重要疫情摘錄,以及前一個月臺灣地區重要法定傳染病及報告傳染病縣市別病例數統計[3, 4]。沿用至今之《疫情報導》中文標題書法字則出自時任衛生署署長室吳杏邨秘書之手[4]。首期刊載文章包括「行政院衛生署『應用流行病學人才訓練及養成計畫』執行現況」、「臺北市民吸菸行為與態度之先驅調查」及「臺北市仁愛國中學生畢業旅行集體腸胃炎調查報告」(圖一);主題涵括傳染病及非傳染病領域,其後出刊之文章主題亦不限於傳染病爆發流行之調查報告,而擴及各類公共衛生議題,如吸菸、交通意外事故、職業病調查等[4]。
        《疫情報導》首期中文版與英文版(由馬利勝醫師挑選合適文章,並撰寫英文版文章)同步發行2千份,隔年(1985年7月)中文版發行量增至1萬份,並將教學醫院醫師列為贈閱對象;英文版發行600份,寄送給國外讀者,包括美國CDC資深衛生官員、美國之公共衛生學院,以及其他國家之FETP(初期為泰國、印尼、墨西哥及沙烏地阿拉伯)。1999年為使傳染病防治工作事權統一,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預防醫學研究所及檢疫總所三單位經整合,成立「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後,發行量擴大至2萬份,並將各國中小校護、各大專院校圖書館列為寄送單位[4]。2007年6月,疫情報導網頁建置完成,文章除刊登於紙本刊物外,亦一併登載於網頁,另亦將先前發行之紙本文章轉為電子檔登載於網頁中。2008年8月,《疫情報導》申請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往後每期出刊文章皆提供終身學習認證,以強化宣導效果,擴大讀者群範圍。2010年1月起,改為雙週岀刊,全年共發行24期,並取消紙本發行,改以電子報形式出刊。同步出刊之《疫情報導》英文版(目前提供英文摘要)所寄送之國際友人橫跨五大洲30餘國,包括曾到訪疾病管制署之外賓,以及其他國家之FETP或公共衛生機關機構,藉此加強國際交流,增進全世界對我國疫情、防疫政策及相關研究之瞭解。發刊初期曾收到創設美國EIS訓練的前首席流行病學家Alexander Langmuir及前MMWR編輯Michael Gregg等美國CDC資深衛生官員之來信,表達對《疫情報導》之肯定(圖二)。
        《疫情報導》肩負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防治政策溝通、資訊交流,以及疫情因應處置經驗分享之責,使第一線的地方防疫人員、醫事機構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得以透過《疫情報導》,獲知第一手之最新防疫政策與疫情現況、傳染病監測與防治之相關研究,以及疫情調查與處置。此外,協助創設臺灣FETP及《疫情報導》的馬利勝醫師也在回顧創刊21年的文章中提到,透過文章的合著與誌謝,彰顯其他機關或地方防疫人員對於公衛研究或疫情應處之付出與貢獻,使其獲得肯定。於此,《疫情報導》發揮了促進跨機關或部門之間的互助合作,凝聚共同為全民防疫努力的向心力[5](圖三)。
        《疫情報導》在提供即時、正確及重要疫情資訊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例如1987年刊登之「臺灣地區首例使用血液製劑引起愛滋病病例報告」[6]與「臺灣地區首例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病例報告」[7],1988年「臺灣地區之首例女性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病患病例報告」[8],2002年「國內首例境外移入狂犬病個案之分子生物學分析」[9]及2007年「臺灣首例屈公熱境外移入病例」[10]。在重大或新興疫情方面,1998年因應國內之腸病毒嚴峻疫情,刊登「1998年臺灣地區手足口並爆發流行調查初報」[11],2003至2004年期間,因應SARS疫情,刊登8篇有關最新疫情資訊、病毒分子生物學、防疫檢疫經驗之文章。2009至2011年期間,刊登近20篇H1N1新型流感之確定病例、監測與檢疫等應變措施之相關主題文章。而對於2013年之H7N9、國內動物狂犬病、2014年伊波拉、2015年MERS-CoV、2015年國內登革熱、2016年Zika及2022年M痘等國內外重要疫情,《疫情報導》也都整理了疾病介紹、疫情資訊及應變作為,使讀者能獲得正確與完整之資訊。2020年起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中,《疫情報導》也在風險溝通、衛教宣導、個案或群聚調查、監測檢驗,以至疫情期間各項防治措施之回顧與檢討,做了完整的紀錄,在2020至2024年期間共刊登超過50篇相關文章。在國內甫開始施打COVID-19疫苗起,由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群撰稿「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針對公衛、醫療及社會大眾有興趣之議題,如疫苗之成分、保護力、安全性、接種時程及常見迷思,透過深入淺出的短篇文章,傳達清楚與正確之衛教知識及觀念;於2021至2022年期間,共刊登22則系列文章。
        《疫情報導》自創刊至2024年12月,共出刊663期,刊登2,347篇文章。曾於2013、2018、2020、2023年榮獲衛生福利部出版品評獎優良獎第二名、第三名及佳作(圖四)。目前於特定之傳染病防治節日或週,包括每年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World TB Day)、4月份最後一週之世界疫苗週(World Immunization Week)、7月28日之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9月7日之世界應用流行病學日(World Field Epidemiology Day)及12月1日之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等,邀請疾病管制署相關組室撰稿,期望透過該節日之介紹與國際倡議之內容,提升公衛、醫療及讀者大眾對相關防疫主題之關注。
        「Infodemic」一詞指的是在疫情期間充斥大量的疫情相關錯假或誤導訊息,除了可能造成個人認知混亂、採行錯誤行為而對健康造成危害以外,也可導致對衛生或防疫機關的不信任,影響公衛防治措施的效果,使得疫情延長或程度加重[12]。傳遞即時且正確之訊息,是遏止錯假訊息散播蔓延的關鍵。《疫情報導》作為疾病管制署之官方出版品,從客觀、科學的角度,整合與傳達防疫及公衛資訊,建立其專業度與可信度。過去40年來的大大小小疫情中,《疫情報導》無役不與。在現今的全球化與數位化浪潮中,面對未來多種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的威脅,以及巨量、迅速及廣泛傳播資訊流的挑戰,《疫情報導》仍會持續發揮防疫專業,為守護全國公共衛生及全民健康,盡最大之心力。

最後更新日期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