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局今公布一名類鼻疽病例,為56歲住南部地區民眾,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為建築工人,經常暴露於工地泥土環境,於6月24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嘔吐、食慾不振、疲倦等症狀,惟僅自行服藥而未就醫,直至6月30日因症狀加劇送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經檢查發現有肺炎、敗血症的情形,不幸於7月1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往生。國內今年累計發生類鼻疽病例有12人,較去年同期8人略多。
類鼻疽桿菌為土壤腐生菌,可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潛伏期可短至2 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以9天為發病高峰期),臨床表現多樣性,臨床從無症狀或局部皮膚潰瘍,到以嚴重肺炎表現,甚至是全身性敗血症、休克等。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老年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較差的病人,具有顯著的發病風險。我國於94年海棠、泰利颱風及98年莫拉克颱風災後,均曾於南部地區發生類鼻疽疫情,其中逾8成的確定病例為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及心臟病等慢性病患。疾病管制局表示該類慢性病史為類鼻疽致病危險因子,民眾及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
台灣地區已進入颱風季節,依該局資料統計,在這期間類鼻疽的案例往往較多,特呼籲民眾應避免直接接觸環境污水或土壤,進行家戶環境清掃、農漁業或建築工作時,務必戴防水手套、穿防護膠鞋,工作完畢應以肥皂洗手。由於類鼻疽具有臨床表現的多樣性,且潛伏期長,若併發敗血症則死亡率很高,因此醫護人員若發現上述流行地區的民眾有未明原因發燒者,尤其是具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應將類鼻疽列入鑑別診斷,並給予妥適的治療。目前颱風季節已至,災後淹水地區的居民,若有發燒等症狀者,務必迅速就醫,並告訴醫師居住地區或污水曝露史,以利醫師之診斷。民眾如有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或參閱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