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調查訓練班」緣起於民國71年台灣小兒麻痺大流行,我國衛生署參照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流病情報服務 (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EIS) 訓練計畫,於民國72年成立「應用流行病學專業人才訓練及養成計畫」,簡稱「流病班」,由美籍顧問Dr. Michael Malison指導,與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合作,於民國73年10月正式開始招收學員。學員的背景涵蓋醫師、牙醫師、護士、醫檢師、獸醫師、公共衛生行政人員等,經由密集課程訓練後,從事傳染病突發流行及重大疾病之實地調查研究。結訓後回到原薦送之各級衛生機構或醫療機構服務。

流病班最初隸屬於衛生署防疫處,而後於民國77年歸納於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並於民國87年加入國際組織「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防治訓練網」 (Training Programs in Epidem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Network, TEPHINET) 為會員。民國88年改隸於由預防醫學研究所與防疫處、檢疫總所合併後的本局。民國98年更名為「衛生調查訓練班」。

UpdateTime 2024/9/10

自SARS疫情後,疾病管制局(民國102年7月改制為疾病管制署)即透過修改組織法,準備成立防疫醫師團隊,民國94年正式展開第一屆防疫醫師人才召募。為培訓防疫醫師成為疫情調查專業人才,新進防疫醫師都必須在衛生調查訓練班接受為期兩年的應用流行病學訓練。兩年當中,要完成一個月的基礎訓練課程,課程包括流行病學、生物統計、現場突發疫情之調查與防治、監測系統的評估、中英文論文寫作等。並輪流負責每月專題研究報告,進行突發流行疫情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針對其他本署有興趣參與的同仁,提供疫情調查實務訓練。

防疫醫師在應用流行病學結訓後,隨即指派至署內各業務單位及各區管制中心,進行專業的疫調防疫工作,上山下海,迅速掌握疫情進展、調查傳染途徑及來源,在第一時間找出疾病擴散原因,並發展疫情因應策略,以有效防止疫情擴散,快速控制疫情。除了疫情調查之外,防疫醫師還負責編審傳染病診治指引、審查特殊傳染病病例、提供專業諮詢並評估風險、宣導防疫政策及傳染病資訊,以及進行防疫相關研究發表。民國102年1月成立「預防醫學辦公室」,設置執行秘書、副執行秘書、衛生調查訓練小組長、諮詢小組長、研究小組長、醫審小組長各一人,統籌防疫醫師的業務與訓練,進一步提升防疫醫學人才團隊的能量。防疫醫師迄今已招募17屆,現任共20名,包含感染、家醫、急診、兒科、內科、病理科等不同領域專長的醫師。

防疫醫師

UpdateTime 2024/9/10

依據本署「預防醫學辦公室設置要點」,本單位的任務包括:

(一)辦理防疫醫師及應用流行病學人才之培訓

(二)辦理特殊傳染病個案或群聚案件之調查分析

(三)辦理特殊傳染病病歷審查及申請用藥之審查

(四)協助防疫相關之傳染病診治指引制訂及編修

(五)提供防疫及旅遊醫學之專業諮詢及風險評估

(六)強化防疫政策及傳染病資訊之公眾溝通

(七)促進防疫相關之研究發展與國際交流

 

預防醫學辦公室現任幹部:

  • 執行秘書:林詠青醫師
  • 副執行秘書:
  • 衛生調查訓練小組長:黃頌恩醫師
  • 諮詢小組長:鄒宗珮醫師
  • 國合小組長:林詠青醫師
  • 人力資源小組長:鄭皓元醫師

 

UpdateTime 202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