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的幼童照顧者缺乏對腸病毒的警覺性,超過二成照護者需加強搓滿20秒的觀念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出爐的民調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照顧者不擔心小朋友被感染,缺乏對腸病毒的防治警覺性;另外,有二成以上(21.8%)的照顧者,仍不知道正確洗手步驟中搓手應搓滿20秒。疾管局呼籲「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最主要方法,但確實做好「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並且搓手步驟要有20秒以上的時間,才能夠將手上病菌數減至最少,達到最佳的洗手效果,進而有效對抗腸病毒。
這項民調是針對台灣地區,國小二年級以下(8歲(含)以下)幼童之主要照顧者,自96年4月11日至20日,所進行之腸病毒防疫民調(有效樣本1,068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3.0%以內。調查結果發現,有近九成(89.8%)的照顧者知道感染腸病毒的症狀為發燒與口腔、手掌、腳掌、膝蓋及臀部周圍容易產生小水泡或潰瘍,但僅有七成七(77.2%)的照顧者知道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有如嗜睡、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嘔吐、肌躍型抽搐(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等。
由於近年來衛生單位持續宣導,因此有高達九成八(98.1%)的照顧者表示知道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最佳方法。但仍有二成以上(21.8%)的照顧者,不知道洗手應「搓」手搓滿20秒,才是完成正確洗手步驟。另外,在洗手習慣調查部分,有七成三(73.0%)的照顧者表示家中幼兒於飯前便後有洗手的習慣;而在照顧者自身的洗手習慣部分,有九成一以上(91.5%)的照顧者於吃飯前、上廁所後,以及餵小朋友吃東西前,幫助嬰幼兒處理排泄物之後有洗手的習慣。調查結果發現,雖有高比例的照顧者知道預防腸病毒要勤洗手,但仍有一成照顧者及二成七的幼童,在行為上並未落實,顯現存有知識行為間之落差(Action Gap)的情形。
疾管局再次呼籲,國內腸病毒已進入流行季,「保持手部衛生」可說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洗手,可減少病菌侵入,從雙手設立第一道防線,就可以有效降低許多食入性及接觸性傳染病的感染機會。幼兒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症狀時,請儘速送請小兒科醫師診治,並敘明特殊病徵,而臨床醫師診治病童時,亦應提高警覺,詳細問診。

 

發佈日期 200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