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肝炎日


        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促進國際社會對肝炎防治的重視,同時提升大眾對肝炎的認知,將發現B型肝炎病毒及開發檢測方式的諾貝爾獎得主Dr. Baruch Samuel Blumberg的生日7月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
        本(2021)年世界肝炎日的宣導主題為「肝炎防治不能等(Hepatitis Can’t Wait)」。有鑑於全球每30秒就有1人死於與肝炎相關的疾病,對於人類的健康影響甚巨。尤其目前世界各國身處在對抗COVID-19的流行疫情中,各國更需挹注資源並立即採取行動,積極對抗病毒性肝炎,以免除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對於不知已感染病毒性肝炎者,應積極進行篩檢,已罹患肝炎者應儘快治療以挽救生命。強化孕婦肝炎篩查和治療,以及提高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出生劑之接種率。同時社區組織應投入更多的資源,朝向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邁進。
        病毒性肝炎主要由A、B、C、D、E型肝炎病毒所引起,其中B、C 型肝炎病毒都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血液透析患者、注射藥癮者、HIV 感染者或有不安全性行為者等,皆為感染 B、C 型肝炎病毒之高危險群。早年臺灣遭受B型病毒性肝炎之危害甚深,研究得知母嬰間的垂直感染,是臺灣B型肝炎盛行的重要原因,且感染時的年齡愈小,愈容易成為慢性帶原者。因此政府自1984年起,針對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之新生兒,推動 B 型肝炎疫苗接種。且若母親為高傳染性B型肝炎帶原者(e抗原陽性),所生嬰兒於出生後再提供接種1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並自1986年起擴及所有新生兒接種公費 B 型肝炎疫苗。經過30多年來的推行,我國 6 歲幼童的B型肝炎帶原率,已自政策推動前的10.5%下降至0.8%以下,成效顯著。為能儘早發現該等幼兒之疫苗接種效果及B型肝炎感染狀況,自2010年起推動「B 型肝炎高危險群幼兒追蹤檢查與追加接種作業計畫」,於該族群幼兒出生滿12個月大時,提供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及表面抗體等檢測,並於2019年起配合公費HBIG實施對象擴及母親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之新生兒,亦將該等幼兒納入前述追蹤檢查與追加接種作業計畫對象。另為降低高病毒量孕婦母嬰垂直傳染風險,健保自2018年2月起,給付孕婦於懷孕滿27週後使用Telbivudine或Tenofovir disoproxil等抗病毒藥物抑制B型肝炎病毒量,直至產後4週,期能再降低母嬰垂直傳染率及其所生子女帶原率,再提升疾病預防成效。
        此外,國內C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數僅次於B型肝炎,是影響國人肝臟健康的另一要因,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感染者僅約20%–30%患者有臨床症狀,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致多數感染者不瞭解自己帶原狀況,可能增加病毒散播風險,甚因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為能及早發現病例,國民健康署自2011年8月起,於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終身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並於2020年9月擴及45歲至79歲民眾,篩檢異常個案轉介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追蹤治療。另迄今C型肝炎尚未發展出有效的疫苗,但有效治療亦是阻斷感染源、預防肝炎傳播的有效辦法。近年已有C型肝炎全口服抗病毒新藥上市,用藥2至4個月,治癒率可達90%以上,自2017年1月24日起陸續已有全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此外,鑒於B、C型肝炎和愛滋病之傳染途徑相同,且臺灣是B、C型肝炎病毒感染高盛行區,疾病管制署對於易感族群除持續加強安全性行為及注射藥癮者清潔針具計畫之衛教外,針對愛滋病或性病感染者,亦建議同時檢測是否合併有肝功能異常和肝炎病毒感染,以早期發現並及早期治療。另為避免血液透析患者遭受感染,業將透析醫療院所感染管制措施列入感染管制查核項目,降低該等病毒性高危險族群染病風險。
        為保全國內肝炎防治成果,並持續降低肝炎對國人健康的危害,衛生福利部除持續維持幼兒常規B型肝炎疫苗之高接種率,同時補助地方政府衛生局「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計畫」辦理衛生教育活動,以提升民眾、高風險族群或相關防疫人員對病毒性肝炎之防治認知,降低未來發生肝硬化及肝炎的風險及傳播肝炎的機會,以積極響應WHO消除肝炎的願景。


 

最後更新日期 20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