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 中華民國33年12月6日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傳染病防治條例」,茲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列為法定傳染病。
  2. 中華民國88年6月23日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8800142740號令修正公布原名稱「傳染病防治條例」為「傳染病防治法」,茲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列為第二類傳染病(甲種)。
  3. 中華民國93年1月2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010081號令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茲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

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由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腦膜炎稱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為流行性腦膜炎疾病(Meningococcal diseases)中最常見的表現,為一種猝發性疾病,常見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神經學症狀,如精神錯亂(譫妄),約75%的腦膜炎個案可在血液中分離出此細菌。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 另外,約有5%~20%的個案,未經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Meningococcal sepsis, meningococcemia),出現瘀斑(purpura)、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率可高達40%,且存活者中有20%產生相關後遺症。 1歲以下的嬰兒較少猝發案例,且臨床症狀不典型亦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還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張力低下(hypotonia)等症狀,另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頸部不一定會僵直,臨床上需特別注意。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一. 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是所有細菌性腦膜炎中較易造成流行(epidemic)的病原菌之一,此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而無症狀,或僅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之症狀,但也可以引起肺炎、敗血症、腦膜炎。
 二. 腦膜炎雙球菌根據莢膜多醣的化學組成以及抗原性目前至少可分為13個血清群(group):A、B、C、D、E、H、I、K、L、W、X、Y及Z,其中6種(A, B, C, W, X, Y)易造成流行(epidemic),各國因地理分布及流行潛勢不同,易形成不同血清型流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