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航旅行的注意事項


 

  飛航途中,因為機艙中特殊的環境條件,可能造成一些特有的健康問題。每位旅客對機艙的適應力不同,多數旅客不會受到影響或僅有些許不適,但少數旅客(尤其生病中的旅客)可能受到嚴重的健康威脅。因此搭機前,應先行了解飛行旅行的特殊健康風險、那些族群不適合搭飛機以及特殊健康狀況旅客之注意事項。

.

飛航旅行的特殊健康風險

•  艙壓

飛機飛行時,高空的氣壓遠低於海平面,座艙雖然會透過特殊裝置加壓,但艙壓仍略低於平地(約為海拔1,800~2,400公尺處的大氣壓力),因此飛行中會有一些和低壓環境相關的健康風險:

(1) 缺氧:因艙壓較低,空氣及血液中氧氣含量也會降低,一般身體狀況正常的旅客都能順利適應,不至於對健康產生影響,但有心肺疾病、嚴重貧血的旅客最好在出發前先諮詢醫師,並可視情況請航空公司準備機上額外的氧氣供應。

(2) 耳痛:飛機起降時,中耳內的空氣會因氣壓快速變化而膨脹或收縮,使耳膜內外壓力不平衡而導致不適,但壓力差很快會透過耳咽管、鼻腔的空氣流動而達到平衡,旅客也能透過吞嚥、打呵欠、Valsalva maneuver(也就是「手捏鼻子嘴巴緊閉用力吹氣」)等動作加速壓力平衡。當耳、鼻竇感染或發炎時,可能因耳咽管狹窄或阻塞造成持續性耳痛,甚至造成創傷,若無法避免飛航旅行,可以在上機前使用緩解鼻塞和黏膜腫脹的藥物或鼻噴劑。嬰幼兒因為耳咽管尚未成熟,比成人更容易出現持續性不適,家長可在飛機起降時餵食或給予奶嘴、糖果,刺激小朋友吞嚥、吸吮的動作,加速壓力平衡。

(3) 噁心腹脹:機艙內的低壓環境會使腹腔內的空氣膨脹,有時會有一些噁心腹脹的感覺,但症狀多非常輕微且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旅客登機前及在機上可以減少進食量、避免飲用碳酸飲料減緩症狀。近期有開刀(尤其腹腔手術、眼球手術)患者則可能有嚴重不適,甚至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建議應諮詢原本的主治醫師是否適合搭機。

•  濕度

一般環境濕度都高於30%,臺灣各地的平均濕度更達70%以上,而機艙中空氣的濕度僅約10~20%,乾燥的空氣會使得口腔、喉嚨、眼睛和皮膚乾澀,可事先準備喉糖、乳液等,維持口腔和皮膚滋潤,長途飛行盡量不要配戴隱形眼鏡,建議戴一般眼鏡。

•  動暈症

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是一種平衡系統受到干擾或失調而產生的症狀,經常發生在搭乘交通工具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暈車、暈船、暈機。常見的動暈症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噁心反胃、嘔吐、眩暈、面色蒼白及冒冷汗等。容易發生動暈症的族群包括:2~12歲的兒童、孕婦及處於經期期間之女性以及有偏頭痛病史的旅客。預防動暈症的方法包括:出發前24小時內及旅程中避免飲用含酒精飲料、減少含咖啡因飲料的攝取、選擇交通工具中央最穩定的位置、將視線固定於遠處的某一個定點或將眼睛閉上休息、避開誘發動暈症的環境因素(如:空氣不流通、機油味等)及提早使用預防動暈症藥物。

目前常用的抗暈藥物成份包括「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和「東莨菪鹼(Scopolamine)」兩類,建議旅客可諮詢藥師或醫師,並依需求開立適合的處方。抗組織胺類藥物是最常見的口服藥,應提早30~60分鐘服用,並視藥物作用時間追加劑量(通常要間隔4小時以上)。常見副作用包括: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口乾舌燥等,偶爾會有躁動的症狀。東莨菪鹼類藥物有口服型及貼片型兩種,口服藥應提早30~60分鐘服用,藥效持續約6~8小時;貼片則應提早4~8小時貼在耳後無毛髮的皮膚表面,藥效約能維持3天。不論哪種抗暈藥物,青光眼、有呼吸系統相關疾病(如:哮喘)或因前列腺肥大而排尿有困難的病患都應避免使用,另外孕婦、嬰幼兒(尤其是3歲以下)、肝腎功能不全病患者用藥也較受限。自行駕駛、從事水中活動、操作危險機械或從事其他需良好平衡感工作時,不宜使用抗暈藥物。

 

•  深層靜脈血栓(經濟艙症候群)

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是因為長時間久坐不動而造成血液流速減緩、血液鬱積,誘發深部靜脈生成血栓。持續久坐不動就有發生風險,而且靜止時間越長、風險越高。深層靜脈血栓較易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部位。如果血栓較大,會影響血液的供應,或甚至造成血管阻塞,也可能會出現局部紅、腫、痛的症狀。到達目的地開始活動時,血栓可能剝落,如果隨著血液循環流到肺部就會造成肺栓塞,可能會有胸悶、胸痛、呼吸急促或咳嗽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猝死。據統計,肺栓塞是目前飛航旅客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發生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等級

風險等級

病史或其他狀況

高度風險

易形成栓塞體質(如遺傳性凝血異常者)、癌症、6星期內接受大手術(如腦外科、心臟外科、整形外科、婦產科、泌尿科手術等)者。

中度風險

有深層靜脈血栓、肺栓塞病史或家族史、懷孕或近期分娩、口服避孕藥或其他荷爾蒙藥物、目前有嚴重健康狀況如充血性心衰竭、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者、近期曾受嚴重創傷(尤其是腹腔、骨盆腔、下肢)、肥胖(BMI>30)或身材高大(身高>190公分)、中高齡(40歲以上)者。

低度風險

無以上高風險因子者。

 

(2)  深層靜脈血栓預防方法:建議中度及高度風險旅客額外採取之預防措施,包括穿著膝下分段壓力襪(醫療級小腿防靜脈曲張襪,建議選擇腳踝處壓力值約15~30 mmHg)或諮詢醫師是否需要口服抗凝血藥物,但切勿在未經醫師指示下自行服用。預防深層靜脈血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2~3小時活動一次,最好能夠起身走動3~5分鐘,順便伸展四肢。若活動範圍受限,至少要在座位上進行以下動作:

動作

說明

提起腳板運動

稍微將腿往前伸長,腳跟著地,雙腳腳板反覆翹起、壓平。

腳踝旋轉運動

盡可能伸直雙腿、翹起腳板,雙腳腳掌反方向畫圓(一腳順時針、一腳逆時針轉動),然後變換方向。

墊腳尖運動

腳掌前半與地板保持接觸,腳跟盡可能提起,然後放下腳跟著地。

提腳尖運動

腳跟與地板保持接觸,腳趾盡可能翹起抬高,然後放下腳趾著地。

抬腿運動

雙手環抱右膝蓋,將右腿抬起來貼向上半身,然後換成左腿做相同的動作。

雙腳打水運動

兩腿稍微伸直離地,做上下打水的運動。

•  時差 

    時差是指身體的生理時鐘和睡眠週期受到擾亂的情形,通常是因短時間橫跨多個時區所造成的。一般來說每跨越一個時區,身體需要1~2天調整適應,由西向東飛行造成的時差,會比由東向西飛行嚴重,需要復原的時間也較久。常見的時差反應包括:食慾不振、腸胃不適、全身倦怠、精神不濟、頭痛、易怒、夜晚難以入眠、淺眠等,甚至會影響工作和思考,但這些症狀會隨者身體漸適應當地時間而慢慢改善。為避免時差造成影響,出發前、旅途中及抵達目的地後都有相關的因應措施。出發前應適當安排航班時間及行程 (如:一次跨越多個時區,建議避免在剛抵達當地的頭幾天安排重要行程)、維持充足的睡眠、可提前調整生理時鐘(往東飛行旅客每天提早1~2小時就寢,往西飛行旅客每天延後1~2小時就寢;於旅程目的地的白天時間接受陽光或其他光源照射,於旅程目的地的晚上時間避免接受陽光或其他光源照射)。旅途中,應適時補充水份,並限制酒精及咖啡因的攝取量,同時避免過量飲食,也要維持充足睡眠。抵達目的地後,於白天時間多接受陽光照射,並依照當地時間用餐,同時多補充水份。若因時差造成失眠,可諮詢醫師開立短效性安眠藥輔助入眠。目前我國並未核准任何含褪黑激素(melatonin)的藥物或健康食品,國際上對褪黑激素的使用效果、安全性也尚有爭議,旅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未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的產品。

 哪些旅客不適合搭機?

  飛機在飛行途中,機艙的環境可能使旅客目前存在的健康問題惡化,機上也不見得有足夠的人力、設備處理的突發健康狀況,所以一般民航機對搭機者的健康情形有一些基本限制。為了您的健康,有以下情形的旅客建議暫緩搭機,如有非常的必要性,應先諮詢醫師,並取得醫師的適航證明書。

•  出生小於48小時的新生兒

•  懷孕36週以上的孕婦,通常懷孕28週以上需要醫師開立適航證明

•  不穩定心絞痛患者

•  最近有心肌梗塞或中風患者

•  任何處於活動期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如開放性結核病患、麻疹可傳染期患者

•  尚未獲得良好控制的精神疾病患者

•  十分嚴重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或者氣胸尚未恢復者

•  減壓症(潛水伕症)尚未恢復者

.

針對特殊健康狀況旅客的建議事項?

•  糖尿病患者:機上供餐時間是配合目的地時差而調整,糖尿病人可隨身攜帶小包裝點心或糖果,以免低血糖,需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先諮詢醫師是否須調整服藥或胰島素注射的劑量及時間。

•  癲癇症患者:當乘坐飛機時,低氧環境、不定時進食、失眠和時差都會增加癲癇的機會,有癲癇症病史的旅客,建議與熟悉自己健康狀況的旅伴同行,或事先知會空服人員您的健康情況。

•  骨折:因骨折而打石膏的旅客(尤其是下肢),建議選擇有較大伸展、移動空間的座位,避免血液滯留引起深層靜脈血栓形成,部份骨科醫生建議剛打了大面積石膏的病人至少延遲48小時再搭乘飛機。

•  接受牙齒治療者:牙齒的問題最好在搭機前數週就完成治療,因為蛀牙和牙科手術會使牙齒和填料間窩藏一些小氣泡,當飛行時,這些氣泡會因低氣壓而膨脹,造成疼痛。

•  近期有開刀史者:有些手術會使體腔內進入額外的氣體,尤其是腹腔手術、眼球手術(包含視網膜剝離治療手術)等,近期有開刀的旅客應該在出發前諮詢原本的主治醫師是否適合搭機。

•  會受到機場安檢措施影響的人士:心律調節器可能會受到干擾,使用針劑藥物的旅客可能在登機安檢時被欄截,隨身攜帶的管制藥品(如嗎啡類止痛、鎮定藥物)也可能需要特殊申報,有這類情況的旅客應,建議先諮詢航空公司,並隨身攜帶病歷摘要、處方箋等醫師證明文件。

•  傳染性疾病患者:目前的研究顯示,經飛航旅行造成傳染性疾病散播的危險性極低,主要是大型航機機艙的空氣都有嚴格的品質控制,機艙內的換氣頻率是每小時20~30次,再循環的空氣量可以達到50%,且再循環的空氣多會經過HEPA濾網過濾,可去除大多數的致病原,但旅客仍應遵守當地的衛生政策及法規,如確診麻疹等高傳染性疾病也建議暫緩非必要的搭機。

•  潛水者:為了減少發生減壓症(潛水伕症)的風險,潛水者應該避免在潛水後的12小時內搭飛機,如果多次潛水,則建議至少應間隔24小時再搭機,如果已出現減壓症症狀,應暫緩搭機。

以上的建議可做為一般性參考,但每個人健康狀況不一,建議仍應諮詢平日提供照護的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

  時差 

時差是指身體的生理時鐘和睡眠週期受到擾亂的情形,通常是因短時間橫跨多個時區所造成的。一般來說每跨越一個時區,身體需要1~2天調整適應,由西向東飛行造成的時差,會比由東向西飛行嚴重,需要復原的時間也較久。常見的時差反應包括:食慾不振、腸胃不適、全身倦怠、精神不濟、頭痛、易怒、夜晚難以入眠、淺眠等,甚至會影響工作和思考,但這些症狀會隨者身體漸適應當地時間而慢慢改善。 

為避免時差造成影響,出發前、旅途中及抵達目的地後都有相關的因應措施。出發前應適當安排航班時間及行程 (如:一次跨越多個時區,建議避免在剛抵達當地的頭幾天安排重要行程)、維持充足的睡眠、可提前調整生理時鐘(往東飛行旅客每天提早1~2小時就寢,往西飛行旅客每天延後1~2小時就寢;於旅程目的地的白天時間接受陽光或其他光源照射,於旅程目的地的晚上時間避免接受陽光或其他光源照射)。旅途中,應適時補充水份,並限制酒精及咖啡因的攝取量,同時避免過量飲食,也要維持充足睡眠。抵達目的地後,於白天時間多接受陽光照射,並依照當地時間用餐,同時多補充水份。若因時差造成失眠,可諮詢醫師開立短效性安眠藥輔助入眠。目前我國並未核准任何含褪黑激素(melatonin)的藥物或健康食品,國際上對褪黑激素的使用效果、安全性也尚有爭議,旅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未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的產品。 

最後更新日期 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