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與酷寒


  為了維持人體正常運作,體溫必須透過非常良好的調控機制保持恆定,但極端的環境溫度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體溫調控,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使原本潛在的健康問題更加惡化。

.

高溫會造成哪些健康問題?

  當體溫升高時,可藉由體表輻射散熱及排汗蒸發降溫,但是如果長時間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或強烈的日光照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體溫調節系統失常,使體溫異常增高,甚至導致大腦或其他器官損傷,這種和體溫不正常上升有關的疾病稱為「熱疾病」。

  輕度的熱疾病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水腫,大部分是因為大量排汗造成水份、電解質流失,產生抽筋、短暫暈眩昏厥等症狀,只要在蔭涼處休息、補充足夠水份就能恢復,大多不需就醫。重度熱疾病則包括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及中暑(Heat stroke):

1. 熱衰竭:因環境溫度過高,過度排汗造成嚴重脫水,症狀包括頭暈、虛弱、噁心、嘔吐、脈搏快而弱、臉色蒼白,嚴重者甚至會昏迷失去意識。患者應立刻移至蔭涼通風處平躺,如果清醒則應給予水份、鹽分補充。

2. 中暑:中暑是最嚴重的熱疾病,通常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體溫升高又無法排汗時,導致體溫快速升高(可能在15分鐘內體溫升高至40度以上),中暑症狀包括極高的體溫、全身紅熱、皮膚乾燥無汗、脈搏快而強、頭痛、噁心、中樞神經異常(躁動、嗜睡、運動失調、昏迷等)。出現中暑症狀時,應立即幫患者降低體溫,包括移至通風蔭涼處、在皮膚噴灑「溫水」、用強力風扇幫忙體表散熱,也可在頸部、腋下、鼠蹊部以冰塊降溫,如果症狀未改善,應立刻就醫,未及時處理可能致死。

.

哪些人容易出現和高溫有關的疾病?

•  4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

•  某些藥物使用者,如:利尿劑、部分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藥物

•  曾有中暑疾病史者

•  肥胖、脫水或酒癮者

•  可能影響汗腺分泌或其他散熱功能的全身性皮膚病患者

.

去高溫的地方如何預防發生和熱疾病?

1. 小心規劃戶外活動:如果平時不習慣於酷熱的環境下工作或者運動,開始時建議放慢節拍,等適應環境溫度後才逐漸增加活動量,並盡量避開最熱的午間時段(上午11時到下午3時)。

2. 穿著適當服裝和防曬:出外時選擇輕便、寬鬆、易散熱的服裝材質,戴遮陽帽、撐傘都能有效減少太陽曝曬。

3. 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在炎熱的天氣下,不要單靠口渴的感覺來決定喝多少水分,每小時約需主動補充0.5~1公升的水份,避免飲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酒精和糖分反而會造成細胞脫水。因大量流汗會使身體失去鹽類,可以飲用運動飲料,或在毎公升水中加半匙食鹽。

4. 注意自身狀況、適時休息:如果在酷熱中活動時感覺心臟急跳、喘不過氣,尤其是覺得頭暈、無力或虛弱時,應立即停止所有活動,尋找一個涼爽的地方或者在有遮陰處休息。

5. 熱適應:長期處於高熱的環境下,身體排除多餘體熱的能力也會變好,對環境溫度的耐受性也會增加。如果計畫要在高熱下長時間工作或運動,可以先練習適應在熱環境下活動,從每天30分鐘開始,逐漸延長為90分鐘,持續約10天就能達到效果。

.

低溫會造成哪些健康問題?

1. 低體溫症(Hypothermia)

當在寒冷的環境(雪地、雨水、暴風、或浸在寒冷的水中等情況),身體散熱的速度比產生熱能速度快時,容易造成體溫過低,當中心體溫降至35℃以下就稱為低體溫症,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身體潮濕的時候(如:溺水、淋雨)。低溫症的症狀包括顫抖、手腳活動遲鈍、虛弱、意識混亂、失憶、言語不清,出現以上的情況時,要立刻保暖並保持乾爽,並應立即求醫。

2. 非結凍性傷害

指在濕冷但高於0℃的環境下,末稍不能保持溫暖與乾燥造成的傷害。

(1) 戰壕足:足部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或長時間穿著濕襪子造成的傷害,主要影響末梢血管及神經,造成發炎、紅腫、麻木等症狀。出現這樣的症狀時,不建議立刻回溫治療(如浸泡熱水),使患肢保持乾燥,並以能保暖的衣料包裹自然回溫即可。

(2) 凍瘡:因長時間暴露在低溫下,造成末梢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出現紫紅色的斑塊。出現這樣的症狀時,不建議立刻回溫治療(如浸泡熱水),使患肢保持乾燥,並以能保暖的衣料包裹自然回溫即可。

(3) 寒冷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當環境溫度突然驟降時,容易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紅疹,紅疹呈現凸起且搔癢。通常保持溫暖約30分鐘後,紅疹就會逐漸消退。

3. 結凍性傷害(凍傷)

長時間暴露於低於0℃的環境,使組織中的細胞結凍破裂,剛開始會有刺痛、灼熱的感覺,皮膚呈現白色或稻草色,持續低溫會使組織漸漸轉為紅紫色、黑色,最後組之死亡失去知覺。最常發生凍傷的部位包括鼻子、耳朵、臉頰、下巴、手指、腳趾等,嚴重的凍傷可能會造成組織永久性壞死,甚至需要截肢。出現凍傷症狀時,要用40~42℃的溫水浸泡回溫,溫水需以溫度計精準控制溫度,過熱的水會導致更嚴重的傷害,患部回溫之後,一定要加強保暖,不可再次凍傷。

.

哪些人容易出現和低溫有關的疾病?

•  老人:代謝速度較緩慢,產熱效率較差

•  小孩:因無法顫抖產熱

.

嚴寒中如何預防低溫有關的疾病?

1. 穿著保暖的服裝:衣服、褲子及鞋襪最好選擇能保暖,同時又防風、防水的材質,減少體溫散失,一旦淋濕時要盡快除掉潮濕的衣物,鼻子、耳朵、臉等外露在衣褲之外的部分應配戴圍巾、帽子、耳罩保暖,腳趾和手指等肢體末梢以保溫效果好的手套、襪子保持溫暖。

2. 可飲用溫暖的飲料,但避免飲酒

3. 留意相關症狀:注意你自己及同伴有否凍傷、低體溫的早期症狀。

4. 特殊活動需準備足夠裝備、了解求救方式:從事登山、極地探險等可能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的旅客,應要做好準備措施,包括準備足夠的保暖衣物(含替換用衣物)、高熱量食物、鋁箔毯等,萬一自己或同伴出現需緊急就醫的狀況,應立知道要如何聯繫、求救。

最後更新日期 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