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請醫師民眾提高警覺


(九十年七月二十七日)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日發布臺灣地區本年第一起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患者為22歲男性,戶籍地為彰化縣,現就讀中部某大專院校,於7月23日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檢驗確定感染登革熱,目前病患已完全康復。


彰化縣衛生局已於日前對患者住家及其週邊環境進行孳生源清除及噴藥消毒工作,並進行全村逐戶調查病媒蚊密度指數,及對全村展開擴大疫情調查,共採得百餘支血樣送疾病管制局檢驗,以瞭解疫情是否蔓延。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在臺灣,它是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為傳播媒介,當病媒蚊叮咬患者,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八到十二天後,即終生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如果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就會使人感染登革熱,潛伏期約三至十四天,所以,一個病例出現後,需經廿六天後,如仍無病例出現,才可確定疫情未擴大。登革熱發病時的典型症狀為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但也可能症狀輕微而不自覺,必需採血檢驗才知是否感染;另一方面,登革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若重複感染到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發生登革出血熱的機會較高,且登革出血熱的死亡率高達50%,由於高屏地區四種型別皆已流行過,若發生爆發流行,將有引發登革出血熱之虞,民眾切莫掉以輕心,應加強防範。人在感染後,自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第五天之間,血液中會帶有病毒,這段期間內若再被病媒蚊叮咬,就可以將病毒傳給他人,所以若未即時清除孳生源,病媒蚊將藉機繁殖壯大,屆時只要一有登革病毒入侵,傳播速度將會很快。由於這是本土性登革熱病例,表示登革病毒已存在於該社區中,民眾若不提高警覺,徹底清除孳生源,將很容易造成登革熱的傳染流行。


因登革熱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所以必需仰賴醫師提高警覺,及早通報,才能早期發現,及時展開防治。為鼓勵醫師與民眾主動通報,衛生署已頒定獎勵辦法,對醫事人員發現疑似登革熱病例,主動通報(知)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證實者,發給通報獎金,醫師通報境外移入病例經證實為確定病例者,依法每例發給新台幣2,500元獎金,此例全國首例本土個案之通報醫師更可獲得新台幣5,000元獎勵。疾病管制局在此呼籲各醫院診所,遇有疑似個案就醫時應即刻通報,以便衛生單位及時掌控疫情,緊急展開防治措施,避免造成爆發性流行。


綜觀歷年臺灣地區本土性登革熱發生情形,以南部地區發生次數最多,北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則很少見,中部地區近年來僅在84年間於臺中市出現8個確定病例,以及87年南投縣竹山鎮的1個病例。今年東南亞地區登革熱疫情較以往嚴重,截至7月26日止,今年國內共發現2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全部在東南亞地區,其中泰國6例、印尼4例,緬甸3例、柬埔寨、菲律賓各2例,馬來西亞、越南、尼泊爾各一例。對於境外移入病例,若未及早發現,很可能在國內造成流行,故境外移入病例實為國內登革熱防疫的一大威脅,因此,疾病管制局再度呼籲,目前正是登革熱流行季節,民眾出國期間,尤其是前往東南亞地區者,需預先做好防蚊措施,從事戶外活動時,最好穿著長褲及長袖衣服,並於身體裸露部位皮膚塗抹防蚊劑,避免蚊蟲叮咬,降低感染登革熱的機會。回國後如有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症狀時,請主動前往衛生所抽血檢查,如經檢驗確定時,將可獲得新台幣2,500元獎金。


根據氣象預測,因今年雨水多,颱風也較頻繁,容易造成容器積水,民眾必須勤於清除或清洗戶內外,確實做好登革熱預防工作。

 

發佈日期 20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