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nae)之beta 亞科(Betacoronavirus)具外套膜之單股正鏈RNA病毒,與2003 年間引發大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冠狀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基因結構類似,其病毒特性仍在研究中。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之beta亞科(Betacoronavirus),為具外套膜之單股正鏈RNA病毒,與2003年間引發大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及2020年引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severe pneumonia with novel pathogens, COVID-19)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 2)基因結構類似。
目前MERS-CoV可分為三大分支,分別為阿拉伯半島發現的A分支(clade A)與B分支(clade B),以及非洲發現的C分支(clade C),2013年起流行株均屬B分支。而C分支病毒複製能力(replication competence)及病毒進入細胞之效率(efficient viral entry)較差,被認為傳播性可能較低。
流行病學
(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2年9月公布全球第一例病例,其後經各國監測通報(含回溯性檢驗),迄今已在中東地區、非洲、歐洲、亞洲及美洲共27個國家陸續發現確診病例,包括:巴林、埃及、伊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奧地利、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土耳其、英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美國及南韓。流行地區集中於阿拉伯半島(約占八成),中東以外地區發現的病例通常有中東旅遊史。我國截至目前為止尚無確診個案。
(二) WHO截至2022年10月之統計資料顯示,2600名確診個案以男性(69%)為主,年齡中位數為53歲,20%為輕症或無症狀,48%為重症或死亡,致死率為36%。53%至少有一項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疾、心臟、或腎臟疾病。死亡個案則高達7成有潛在疾病。
(三) 沙烏地阿拉伯對確診個案之統計顯示,常見症狀包括發燒(98%)、寒顫(87%)、咳嗽(83%)與呼吸急促(72%)。另有約2成病患有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症狀。
(四) 2014年3-4月為至今疫情最高峰,包括散發病例及院內感染病例數均明顯上升。病例集中於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可能原因包括季節性流行趨勢、實施接觸者追蹤檢驗而檢出症狀不明顯的感染者、當地院內感染管制措施不佳、感染者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不易診斷及具駱駝接觸史等。分析發現此波疫情中有75%病例為接觸患者而感染(secondary case),大多數為醫護人員,多屬輕症或無症狀。
(五)2015年5月於南韓首爾地區發生院內感染群聚事件,為迄今在中東以外地區最大規模的疫情,造成186人感染與39人死亡。依據WHO評估結果顯示此次群聚的可能原因包括:醫護人員對MERS-CoV知識不足、醫院感管措施未落實、急診室與病房過於擁擠、病患逛醫院的習慣及親朋好友的探病文化。此外,南韓報告指出即使病人死亡或出院後數日,仍可在病房設備表面以PCR或培養測得病毒,顯示MERS-CoV可存活於環境中一段時間,若未遵循感染管制措施,將增加院內感染風險。
(六)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間於沙烏地阿拉伯與卡達陸續發生數起小規模家庭群聚感染及疑似院內感染群聚事件。
(七)自2020年COVID-19大流行後,WHO接獲通報的MERS-CoV病例數大幅下降,可能因優先監測COVID-19使MERS-CoV的檢驗量減少,及預防COVID-19的非藥物介入措施使傳播風險下降所致,但WHO表示MERS-CoV人畜傳染的風險仍在。隨著COVID-19疫情趨緩,包括MERS-CoV在內之其他呼吸道病毒監測恢復常態,且暴露於單峰駱駝、動物產品或醫療環境等風險持續,WHO預估未來中東地區將陸續報告MERS-CoV感染病例,其他國家亦可能報告零星移入個案。
(八)詳細之國際病例資訊請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國際重要疫情資訊」查詢。臺灣地區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窩
大部分beta亞科冠狀病毒之天然宿主為蝙蝠,加上從蝙蝠體內分離出的冠狀病毒基因與MERS-CoV 高度相似,推測蝙蝠可能為MERS-CoV的天然宿主。但因多數個案並無蝙蝠接觸史,研判應存在其他中間宿主。由於自中東當地單峰駱駝可分離出MERS-CoV,且基因序列與自確診個案檢體分離出之病毒基因序列高度相似,目前已確定單峰駱駝為MERS-CoV的中間宿主,人類可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受感染的單峰駱駝而被感染。
傳染方式
(一)人畜共通傳染:
主要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到受感染的單峰駱駝而被感染,感染的駱駝可能無症狀,但會經由其口鼻分泌物、糞便、乳汁或尿液排出病毒。另曾有研究指出MERS-CoV可在低溫(4℃)的駱駝生乳存活72小時,部分確診病例亦曾飲用駱駝乳。
目前已在多個國家的單峰駱駝身上發現 MERS-CoV,包括布吉納法索、埃及、伊索比亞、伊朗、約旦、肯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馬利、摩洛哥、荷蘭、尼日、阿曼、巴基斯坦、卡達、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索馬利亞、蘇丹、突尼西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MERS-CoV並在中東、非洲及南亞幾個國家的單峰駱駝間形成地區性流行(endemic)。
雖中東以外地區通報的MERS-CoV個案不多,但近期對非洲地區因職業暴露於單峰駱駝的群眾進行之血清抗體流行病學(seroprevalence studies)調查結果、MERS-CoV特異性T細胞反應(MERS-CoV-specific T-cell responses)研究結果以及存在有單峰駱駝暴露史之無症狀感染者等證據均顯示,非洲地區亦存在人畜共通感染。
(二)人傳人:
冠狀病毒主要透過大的呼吸道飛沫顆粒(MERS-CoV),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等方式傳播。MERS-CoV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主要為醫療機構院內感染,另有少數密切接觸者感染個案,目前流行地區之社區中尚無持續性人傳人的現象。
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南韓曾因院內感染發生群聚事件。由於群聚事件中感染個案暴露於指標個案的情境多元(包括直接接觸、環境接觸,或僅使用共同空間等),現階段尚無法確認何種暴露之感染風險最高,但許多報告指出在換氣不良的環境執行會引發大量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 AGP),若未遵循感染管制措施與穿戴適當防護裝備,有導致院內感染之風險。
臨床症狀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咳嗽與呼吸急促等,另有部分病患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感染者胸部X光通常會發現肺炎,部分重症則出現急性腎衰竭、心包膜炎、血管內瀰漫性凝血等併發症,死亡率約35%。重症病患大多具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腎病和免疫力缺陷。此外,研究指出部分病患僅出現輕微感冒症狀或無明顯症狀,且可合併其他呼吸道病毒或細菌同時感染。
預防方法
(一)欲赴疾病流行地區的民眾,請提高警覺,並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同時儘量減少至醫院及其他人群聚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活動,避免與有呼吸道症狀之病患密切接觸。此外應避免前往當地農場、接觸駱駝、食用駱駝等動物生肉或生飲動物奶,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老年人或具糖尿病、慢性肺病、腎衰竭及免疫不全等慢性病族群,更應謹慎做好適當防護措施。
(二)自疾病流行地區入境的民眾,若出現發燒或有急性呼吸道症狀,應主動通報港埠檢疫人員,並配合接受檢疫及後送就醫作業,進行採檢與醫學評估;返國14天內,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或有發燒症狀,則應佩戴一般外科口罩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
(三)養成「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的好習慣:
潛伏期
2~14天(中位數為5~6天)。
傳染期
目前尚無證據可以知道MERS-CoV可傳染期為何。急性期病患之下呼吸道分泌物通常具有最高的病毒量與傳染性,一般而言發病4至10天時傳染力最強,但只要病人體液或分泌物可分離出病毒,則仍具有傳染力。
易致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
男性、老年人(大於60歲)及具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腎病和免疫力缺陷者,為受感染後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高風險族群。
治療與預防
(一)治療:目前無特定抗病毒藥劑,以症狀治療及支持性療法為主。體外或小規模臨床試驗中曾被用於治療MERS-CoV之藥物包括蛋白酶抑制劑(lopinavir/ritonavir)、抗病毒藥物(ribavirin)、干擾素(interferon)、恢復期血清與單株抗體等,但均尚無隨機對照試驗可證實其效果。
(二)疫苗:針對MERS-CoV的腺病毒載體(ChAdOx1)疫苗,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臨床試驗。該疫苗是以MERS-CoV的棘蛋白為抗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接種一劑後可產生抗體,且安全性無虞,將繼續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