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伊波拉病毒是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直徑約80 nm,970 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4 μm。伊波拉病毒屬(Genus 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 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2014年造成西非大規模疫情的病毒株即為Zaire病毒;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傳染窩

在非洲,果蝠(尤其是錘頭果蝠(Hypsignathusmonstrosus)、富氏前肩頭果蝠(Epomops franqueti)與小項圈果蝠(Myonycteristorquata))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在非洲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與豪豬等。

流行病學

(一) 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於1976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南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薩伊共和國(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同時出現,有600多名個案發生於鄉村之醫院與村落內。死亡率各為53%及88%。第二次爆發流行是在1979年發生於蘇丹的同一地區。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與黑猩猩發現另一型別之病毒株。1994之後在加彭、烏干達、剛果等地,陸續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發。其中以1995年在薩伊共和國之Kitwit的流行規模較大。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聯,則並非十分清楚。此外,2004年蘇丹南部省份爆發疫情,同年在俄羅斯及美國亦曾分別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2005年到2012年間剛果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度發生疫情;2007與2012年烏干達發生疫情。2013年12月西非發生疫情,流行國家包括幾內亞,並蔓延至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塞內加爾、馬利;此外美國、英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分別傳出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該疫情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201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再度發生疫情,世界衛生組織並於2019年7月18日宣布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提升防疫等級。2022年烏干達爆發疫情,為十年來首次爆發Sudan伊波拉疫情。

(二) Reston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美國於1989年與1990年,義大利於1992年從菲律賓進口Cynomolgus猴子,皆發現與Reston伊波拉病毒有關。許多受感染之猴子皆死亡,5位動物工作者幾乎每天皆須與這些猴子接觸,其中有4位出現特異性之抗體,但並無發燒或其他病徵出現。2008年起,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曾發現數個豬隻感染Reston伊波拉病毒死亡的疫情。

(三) 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

國家 病毒株 病例數 死亡數 致死率
2022-2023 烏干達 Sudan 164 77 47%
2022(Aug)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1 1 100%
2022(Apr-Jul)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5 5 100%
2021(Oct-Dec)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11 6 55%
2021(Feb-May)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12 6 50%
2021 幾內亞 Zaire 23 12 52.2%
2020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130 55 42.3%
2018 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 Zaire 3470 2287 66%
2018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54 33 61%
2017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8 4 50%
2014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69 49 71%
2014 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多國 Zaire 28610 11308 39%
2014 義大利 Zaire 1 0 0%
2014 馬利 Zaire 8 6 75%
2014 奈及利亞 Zaire 20 8 40%
2014 塞內加爾 Zaire 1 0 0%
2014 西班牙 Zaire 1 0 0%
2014 英國 Zaire 1 0 0%
2014 美國 Zaire 4 1 25%
2012 剛果民主共和國 Bundibugyo 57 29 51%
2012 烏干達 Sudan 7 4 57%
2012 烏干達 Sudan 24 17 71%
2011 烏干達 Sudan 1 1 100%
2008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32 15 47%
2008 菲律賓 Reston 6 0 0%
2007 烏干達 Bundibugyo 149 37 25%
2007 剛果民主共和國 Zaire 264 187 71%
2005 剛果 Zaire 12 10 83%
2004 蘇丹 Sudan 17 7 41%
2003(Nov-Dec) 剛果 Zaire 35 29 83%
2003(Jan-Apr) 剛果 Zaire 143 128 90%
2001-2002 剛果 Zaire 59 44 75%
2001-2002 加彭 Zaire 65 53 82%
2000 烏干達 Sudan 425 224 53%
1996 南非(前加彭) Zaire 1 1 100%
1996(Jul-Dec) 加彭 Zaire 60 45 75%
1996(Jan-Apr) 加彭 Zaire 31 21 68%
1995 薩伊共和國 Zaire 315 254 81%
1994 象牙海岸 Taï Forest 1 0 0%
1994 加彭 Zaire 52 31 60%
1979 蘇丹 Sudan 34 22 65%
1977 薩伊共和國 Zaire 1 1 100%
1976 蘇丹 Sudan 284 151 53%
1976 薩伊共和國 Zaire 318 280 88%
    總計 34986 15449  

註:薩伊共和國(1971–1997)為剛果民主共和國之舊稱。

(四) 臺灣病例概況註:

迄今無確定病例。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方式

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等再傳染給人。
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伊波拉病毒不會經由水、蚊蟲叮咬傳播。至今尚未有藉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的案例報告。醫護人員被感染之情況在非洲頗為常見,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時未遵守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洗手、配戴標準防護裝備等)。另有報告顯示痊癒病患之精液中仍有病毒,且可經性行為傳染。懷孕婦女感染後即使痊癒,其乳汁、羊水、子宮組織內仍有病毒,可能造成胎兒或其他接觸者感染風險,但若痊癒後再懷孕則無此風險。

臨床症狀

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之致死率平均約50%,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

預防方法

(一)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如長袖衣物)。食用動物性食品(血液或肉)前應煮熟。
(二)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佩戴標準防護裝備,實施感染管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針對疑似/確定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之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除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穿戴N95等級以上口罩、防護面罩、雙層手套、防水長筒鞋套等外,若遇個案有嘔吐、腹瀉或出血等症狀時,應加穿防水圍裙,避免直接接觸個案之血液及體液。且優先將病人收置於負壓隔離病室等,提升醫療照護工作人員防護層級。

(三)因目前證據無法排除藉由性行為傳染的風險,WHO建議所有病患及其性伴侶應接受衛教諮詢並被發放保險套。男性病患應於症狀出現後3個月檢驗精液中是否有伊波拉病毒,如檢驗結果陽性,應持續進行每個月檢驗,直到間隔1週之兩次檢驗結果陰性。直到出現症狀後12個月或兩次精液檢驗結果陰性前,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並落實手部及個人衛生,且處理及丟棄保險套時,需避免接觸到精液。

潛伏期

2~21天,平均為 4~10天。

可傳染期

病人於潛伏期不具傳染力,出現症狀後則具傳染力,且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病人仍具傳染力。目前有資料顯示伊波拉病毒RNA可在男性病患精液中存活一年以上,女性病患則於症狀出現後33天仍可於陰道分泌物驗出病毒 RNA。

治療與疫苗

(一)治療:國外已開發藥物,惟國內尚未引進,臨床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1. 抗病毒藥物:目前有二種單株抗體(Inmazeb和Ebanga)已證實可以治療伊波拉病毒(Zaire病毒株)感染。Inmazeb (由atoltivimab, maftivimab, and odesivimab-ebgn 3種單株抗體組成)及Ebanga (Ansuvimab-zykl)分別於2020年10月、12月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Zaire病毒株)感染的成人和孩童。伊波拉病毒係藉由表面之醣蛋白(glycoprotein)附著在細胞受體上,融合病毒和宿主細胞膜,Inmazeb則可與醣蛋白結合,以阻止病毒附著和進入宿主細胞。Ebanga則為藉由阻斷伊波拉病毒醣蛋白結合到細胞表面NPC1受體,而阻止病毒進入細胞。
  2. 支持性療法:依照發病後出現的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如口服液體或靜脈輸液,包括維持病患體液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壓及血氧、繼發性感染的治療等,且越早治療,存活率越高。

(二)疫苗:

有多種候選疫苗(candidate vaccine)持續發展中,包含具複製能力的病毒載體疫苗(Replication-competent, vectored vaccines)、不具複製能力的腺病毒載體疫苗(Replication-incompetent, adenovirus-vectored vaccines)、不具複製能力的痘病毒載體疫苗(Replication-incompetent poxvirus-vectored vaccines)、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Subunit vaccines);其中,隸屬具複製能力的病毒載體疫苗的水疱性口炎病毒載體疫苗rVSV-ZEBOV以及Ad26.ZEBOV/ MVA-BN腺病毒載體疫苗發展最為快速。為因應 2018 年剛果民主共和國流行疫情緊急應變需求,WHO經評估准予rVSV-ZEBOV於流行地區緊急使用(Emergency Use Assessment and Listing Procedure, EUAL)。結果顯示,接觸者接種 rVSV-ZEBOV 疫苗後,對預防發病及避免死亡均有顯著效果。

2020年rVSV-ZEBOV(ERVEBO®)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上市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格預審(prequalified),為第一支可預防伊波拉病毒(Zaire病毒株)感染之疫苗。適用於滿18歲以上(孕婦及哺乳中的婦女除外)成人,僅需注射1劑即可預防伊波拉病毒(Zaire病毒株)感染。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接種對象為可能接觸伊波拉病毒之高風險人員,包括生物恐怖應變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在各地伊波拉照顧中心工作之第一線醫護人員。 雖尚無疫苗保護效力數據,歐洲藥物管理局(EMA)亦於2020年根據免疫生成性數據,核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之兩劑式伊波拉疫苗Zabdeno-and-Mvabea。需先注射第一劑「Zabdeno」 (Ad26.ZEBOV),8週後再施打第二劑「Mvabea」 (MVA-BN-Filo) ,適用年齡為滿1歲以上。必要時可在接種第二劑滿四個月後,再追加一劑Zabdeno。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以上兩種疫苗。

UpdateTime 20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