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馬堡病毒是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馬堡病毒屬(Marburgvirus),與伊波拉病毒同為線狀病毒家族(Filovirus family)的成員,為非分段具外套膜之單股反鏈RNA病毒(an enveloped, non-segmented, single-stranded, negative-sense RNA virus)。直徑約80 nm,長790nm;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 μm。
馬堡病毒屬僅有Marburg marburgvirus一種(species)病毒,可再分為Marburg virus(MARV)與Ravn virus(RAVV)兩種系(lineages),基因差異約20%,均可造成人類感染。MARV包括Musoke、Angola、 Ci67等病毒株,其中Angola株曾於2004至2005年在安哥拉Uige省造成疫情,動物實驗顯示其致病性似乎最高。

流行病學

(一)國際病例概況
於1967年,德國馬堡地區、法蘭克福地區與南斯拉夫(現今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地區)等地區出現疫情,共有31人因實驗室工作曾接觸來自烏干達進口的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而受感染,其中7人死亡。1975年南非出現3例病例,指標病例為辛巴威境外移入,並感染兩名接觸者。1980年至2007年間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及烏干達陸續出現疫情,其中2004年至2005年安哥拉疫情規模最大,共計374例確診,其中329例死亡;2008年美國與荷蘭遊客分別至烏干達一處果蝠洞穴,返國後發病,其中荷蘭遊客死亡。2012年、2014年及2017年烏干達再度出現疫情,共計19例確診,其中8例死亡。2021年幾內亞出現西非首例病例並死亡。2022年迦納首次出現疫情,共計3例確診,其中2例死亡。
2023年赤道幾內亞與坦尚尼亞先後爆發境內首次疫情,坦尚尼亞共計8例確診,其中5例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坦尚尼亞疫情發生地區與三個國家(烏干達、盧安達與蒲隆地)及維多利亞湖接壤,增加傳播風險,並且已從坦尚尼亞Kagera地區之鄰近國家的Roussettus aegyptiacus種果蝠分離出馬堡病毒,推斷此次疫區同種果蝠亦攜帶馬堡病毒,2023年6月2日坦尚尼亞宣布此次疫情結束。赤道幾內亞共計17例確診,其中12例死亡,由於疫情於多地散發,且疫情調查顯示部分個案無明確流行病學關聯,可能有尚未發現之傳播鏈,加上此次確診及死亡病例最多之Bata地區為該國人口最多、並擁有國際機場與港口的經濟重鎮,跨境人口流動頻繁提升疾病傳播風險,2023年6月8日赤道幾內亞宣布此次疫情結束。

(二)臺灣病例概況
迄今無確定病例。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三)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

國家 確診數 死亡數 致死率 註解
2023 坦尚尼亞 8 5 62.5%  
2023 赤道幾內亞 17 12 70.5%  
2022 迦納 3 2 67%  
2021 幾內亞 1 1 100% 西非首例
2017 烏干達 3 3 100% 家庭群聚
2014 烏干達 1 1 100%  
2012 烏干達 15 4 27%  
2008 荷蘭/烏干達 1 1 100% 1名40歲荷蘭籍女性至烏干達旅遊返國後發病
2008 美國/烏干達 1 0 0% 1名美國籍旅客至烏干達旅遊返國後發病
2007 烏干達 4 2 50%  
2004-2005 安哥拉 374 329 88%  
1998-2000 剛果民主共和國 154 128 83% 採礦工人群聚
1987 肯亞 1 1 100%  
1980 肯亞 2 1 50%  
1975 南非 3 1 33% 一名南非籍男性有辛巴威旅遊史
1967 南斯拉夫 2 0 0% 實驗室人員暴露於來自烏干達的非洲綠猴
1967 德國 29 7 24% 實驗室人員暴露於來自烏干達的非洲綠猴
  總計 619 498    

*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為依據WHO修訂。

傳染窩

在非洲,大蝙蝠科(Pteropodidae)中的舊世界果蝠(Old World fruit bats),尤其是Rousettus aegyptiacus種,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但目前仍不清楚病毒如何在果蝠間傳播。由於馬堡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此種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且MARV與RAVV兩種系皆在非洲不同區域發現具密切相關性之病毒株,顯示此種果蝠長距離遷徙有助於擴大病毒地理分布。研究顯示受感染的果蝠其口腔分泌物與尿液中存有最大量的病毒,動物實驗中,部份受感染果蝠食用後丟棄或掉落之水果檢體上可經PCR檢出病毒,且病毒可穩定存活至少6小時,故分泌物對環境之汙染亦可能增加動物與人類之感染風險。
1967年的馬堡病毒出血熱疫情中,從烏干達進口的非洲綠猴是馬堡病毒的感染來源。此外,實驗顯示豬易受線狀病毒科的病毒感染並排出病毒,故在馬堡病毒出血熱疫情爆發時,豬應被視為潛在的增幅宿主(amplifier host),WHO建議儘管尚未確認其他家畜與線狀病毒爆發有關,但在有更多相關證據前,處理疫情時應先視其他家畜為可能病毒來源。

傳染方式

(一)人畜共通傳染
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果蝠或其他動物(如靈長類動物)而被感染(例如人類長期暴露於果蝠棲息的礦脈或洞穴),亦可因接觸受感染果蝠或動物所汙染之環境或食物而感染。
(二)人傳人
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醫護人員在治療疑似或確診個案時若未穿戴適當防護裝備即可能被感染,而因接觸被污染的針筒或針扎事件而感染的個案,其疾病嚴重度與死亡率皆較高。葬禮儀式中直接接觸屍體,亦在疾病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臨床症狀

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肌肉痠痛與倦怠;發病後3天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水狀腹瀉、腹痛與痙攣、噁心及嘔吐,腹瀉可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個案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曾被描述像鬼魅般憔悴。
許多個案在發病後7天內會有嚴重出血現象,並出現斑丘疹。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腔、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此時期亦伴隨持續高燒,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依病毒株差異及醫療環境因素,致死率約在24%~88%不等。存活個案恢復期之併發症包括睪丸炎、關節疼痛、眼睛葡萄膜炎。

預防方法

(一)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尤其是到果蝠繁殖棲息的礦脈或洞穴工作或觀光時),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如長袖衣物)。在疫情爆發期間,食用所有動物製品(血液或肉)前應澈底煮熟。
(二)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如需照顧個案則應穿戴手套及合適個人防護裝備。
(三)確診個案應避免各種性行為,若要進行性行為應全程使用保險套,直到確定精液無病毒為止。
(四)WHO建議康復之男性個案於出現症狀後12個月內或2次精液檢驗馬堡病毒呈現陰性前,應採取安全性行為與衛生習慣,在與精液有任何身體接觸後(包括自慰),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澈底清潔;若哺餵母乳之婦女在哺乳期間受感染,則建議暫停哺餵母乳,待康復且經檢測可安全哺餵母乳後再恢復。
(五)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醫護人員照護所有個案時,應確實遵循標準防護措施。

(六)針對疑似/確定馬堡病毒出血熱之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除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穿戴N95等級以上口罩、防護面罩、雙層手套、防水長筒鞋套等外,若遇個案有嘔吐、腹瀉或出血等症狀時,應加穿防水圍裙,避免直接接觸個案之血液及體液。

潛伏期

2~21天。

可傳染期

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只要個案血液或分泌物有病毒,個案仍具傳染力。個案康復後病毒可持續存在於體內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部位(如睪丸、眼球),曾有研究報告個案痊癒後7週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疾病。婦女在懷孕期間受感染,病毒會持續存在於胎盤、羊水及胎兒中;若在哺乳期間受感染,病毒亦可能會存在於母乳中。

感受性及抵抗力

所有年齡層皆可被感染,孕婦與兒童的個案死亡風險更高。另曾有紀錄確診個案痊癒後於未再次感染情況下復發,其原因尚不清楚。

治療與疫苗

(一)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適當的症狀治療與支持性治療可提高存活率,目前無已核准之治療藥物。研發中之抗病毒藥物包括Galidesivir (BCX4430)、Remdesivir及Favipiravir等,Galidesivir為一種核苷酸類似物,可抑制RNA聚合酶,已證實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可有效抑制馬堡病毒,人體試驗結果尚未公布;Remdesivir與Favipiravir均為RNA聚合酶抑制劑,對多種RNA病毒有抑制效果,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中顯示可降低動物死亡率,但尚無人類研究。其中Remdesivir在2023年赤道幾內亞疫情被使用於恩慈療法(compassionate use)。另有單株抗體如MR191-N、MR186-YTE亦在非人靈長類動物試驗中顯示效果。

(二)疫苗:目前無特定疫苗,針對馬堡病毒之疫苗尚在試驗階段,如非複製型黑猩猩腺病毒第3型載體馬堡病毒(cAd3-Marburg, ChAd3-MARV)疫苗已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該疫苗含有Angola馬堡病毒之醣蛋白,95%受試者於接種後4周可產生抗體反應,70%受試者48周後仍可測得抗體且無嚴重副作用,接下來將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另2020年5月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授權用於預防伊波拉病毒感染之Mvabea(MVA-BN-Filo)疫苗,由於該疫苗內同時含有伊波拉病毒與馬堡病毒Musoke株之抗原,是否能預防馬堡病毒出血熱,目前尚待臨床試驗證實。

UpdateTime 20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