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特寫


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接種後發生血栓事件,是否為預防接種不良事件?

DOI: 10.6524/EB.202106_37(12).0002

李品慧*

2021年 第37卷 第12期

通訊作者: 李品慧*

  • 疾病管制署慢性傳染病組

摘要:

        預防接種不良事件是指在接種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個人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雖然和疫苗接種有時序上的相關,但是接種疫苗並不一定是造成此不良事件的原因。依照這樣的定義,近期報導的接種疫苗後血栓(thrombosis)事件,亦屬預防接種不良事件。而為什麼要監測預防接種不良事件呢?其目的在持續評估疫苗之安全性。血栓是血管中發生血塊凝結而影響了循環,而發生血栓的原因相當多(表一),包含遺傳性疾病、感染(包含COVID-19感染症)、癌症、免疫疾病、某些藥物使用(如:口服避孕藥)、甚至吸菸、久坐或長期臥床都可能增加發生血栓的風險。2021年3月在歐洲報告了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血栓事件,經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評估,其發生率並未高於未接種疫苗人群中的發生率,因此認為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 疫苗並未增加整體之血栓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之效益仍超過其副作用可能導致之風險。
        然而少部分個案在接種腺病毒載體疫苗後出現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個案會在大腦靜脈竇(cerebral venous sinus)或內臟靜脈(splanchnic vein)發生血栓,發生時間集中於注射疫苗後4至28天內,同時可能有D-dimer上升,命名為「血栓暨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目前除觀察到案例大多數發生在55歲以下女性外,尚未有具體明確的風險因素。截至4月4日止,回顧英國和其他歐洲地區已有約3,400萬人接種腺病毒載體COVID-19疫苗,TTS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雖並未證實此類血栓案例與接種疫苗的因果關係與致病機轉,但由於疫苗接種者此罕見副作用發生率可能高於未接種族群,已將此副作用列於產品仿單中提醒接種者注意。疾管署也提醒接種疫苗後14天內,若有呼吸困難、胸痛、持續腹痛、四肢腫脹或冰冷、持續嚴重頭痛或疼痛加劇、視力模糊或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由於COVID-19疫情所導致的住院和死亡風險仍遠較接種疫苗後血栓事件為高,整體評估利大於弊,為控制疫情,大多數的國家目前仍持續進行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