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人類新興冠狀病毒與其他動物冠狀病毒之回顧

賴治民1、黄柏桐2

2010年 第26卷 第19期

通訊作者: 賴治民

  • 1.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
  • 2.馬來西亞博大大學獸醫學系

摘要:


冠狀病毒(coronavirus)一般認為僅造成局限性且易自我恢愎的感染。至今,已有三亞群、16種以上的冠狀病毒被發現。本病毒核酸大小為RNA病毒中最大的,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皇冠狀,顆粒大小約為100nm。可利用自身合成的的複製酶(replicase)及蛋白酶(proteinase)合成棘蛋白(spike protein)、封套蛋白(envelope protein)、膜蛋白 (membrane protein)及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四個結構蛋白及其它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部份冠狀病毒可合成血球凝集素酯化酶 (Haemagglutinin-esterase protein)。病毒傳播以飛沬及口糞傳染為主,感染患者後,病毒就會開始複製,至今,已有數種抗原或抗體檢驗套組可檢驗並確診。然而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卻在病患發燒之後,才會開始大量複製,使得世界衛生組織仍用臨床症狀當作是SARS的指標,良好的診斷試劑仍待專家努力發展。至今,已有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套組,可以在發燒4天內檢出病毒;應用免疫色層分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y test)發展的套組,可以在發燒10天內檢出抗體。人類冠狀病毒現已發現五型。除SARS-CoV外,HCoV-OC43可造成患者下痢,HCoV-229E及2004年後發現的HCoV-HKU1及HCoV-NL63均與呼吸道感染有關。後者於成人發現之HCo-NH株與幼兒Kawasaki病之關聯性仍待証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