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民國84 及85 年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潘子明
1997年 第13卷 第8期
通訊作者: -
摘要:
腦膜炎雙球菌或稱奈瑟氏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為引起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之病原菌。早在1884 年由Marehiatava 及Celli 二人於腦膜炎滲出液中首先發現該菌,至1 887 年才由Weichselbranm 自六位患者的腦脊髓液中獲得該菌的純培養,並對該菌的特性詳加描述,1895 年Jaeger 氏加以實記,後來又經許多學者繼續證實才決定腦膜炎雙球菌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之病原菌(1)。
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共有十三種血清群(A , B , C , D , H , I , K , L , X , Y , Z , 29E , W-135 ) ,主要是依其莢膜多醣來分型。其中A 群為引起世界各地大流行的主因,其他個案則多為B 和C 群,近年已發現其他致病血清型,如W-135 、x 、Y 和Z群,但毒力較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