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探討毒糖餌法於防治登革熱、瘧疾之可能應用

DOI: 10.6524/EB.20150825.31(16).002

夏維泰1*、吳和生1、林秀品1、郭天和2、魏詠芳3

2015年 第31卷 第16期

通訊作者: 夏維泰

  • 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究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
  • 2.東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
  • 3.中國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摘要:

目前世界上蚊子種類超過3,000種,國內已有記載者就達132種。登革熱、瘧疾、屈公病、日本腦炎、黃熱病及裂谷熱等蟲媒傳染病,在灣皆已被列為法定傳染病。研究調查發現,在灣主要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種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埃及斑蚊主要分佈於嘉義縣布袋鎮以南,白線斑蚊則遍佈於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及平地。瘧疾的傳播蚊種則主要為矮小瘧蚊及中華瘧蚊,目前多分布於灣南部及東部地區。

灣早期防治蟲媒傳染病的方式乃以噴藥為主,但大量地使用殺蟲藥劑卻衍生出蚊蟲產生抗藥性、生態環境破壞及民眾怨懟等不良後果。近年來,中央政府雖然已改變策略,藉由「清除孳生源巡倒清刷為主,噴藥為輔」的原則進行防疫;但由於地方政府未能落實政策,非但不能減少噴藥,反而導致「亂噴技術及方法、亂用濃度及藥量、亂花浪費公帑」的混亂現象。

學者們利用蚊蟲需要糖份來補充體力的習性,從而發展出毒糖餌法(attractive toxicsugar bait, ATSB),以帶有甜味的毒餌誘引吸食進而消滅蚊蟲,達到防止蚊媒傳染病發生的目的。在非洲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皆已有研究證實,使用毒糖餌法後,蚊子族群及疾病的傳播率皆有顯著的減少。然而毒糖餌法實際應用時,仍有些相關的疑慮,如:毒糖餌液噴灑於植物上時,容易因下雨沖刷或露水稀釋而失去其防治效果;或是毒糖餌法會因糖水發酵以及添加的藥劑隨時間而失效等因素而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如何排除那些困擾,使其滅蚊成效得以充分發揮,以防治登革熱與瘧疾並保障灣人民身體健康,將會是未來國內應用毒糖餌法的首要課題。

關鍵字:毒糖餌法;登革熱;瘧疾;病媒防治;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