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間臺灣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之鼬獾暴露民眾調查報告

鄔豪欣1、陳婉青1、羅一鈞1、黃婉婷2

2014年 第30卷 第10期

通訊作者: 鄔豪欣

  • 1.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
  • 2.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

摘要:

        因應我國2013年7月後之野生鼬獾狂犬病疫情,針對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間暴露於鼬獾且至少接受一劑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性疫苗接種之民眾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利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回溯性與前瞻性之動物抓咬傷監測機制、國際預防接種系統以及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動物檢驗結果搜尋個案,以問卷對個案進行電話訪問,並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於2013年10月31日公布檢驗出陽性鼬獾之鄉鎮定義狂犬病流行與非流行地區,對兩區暴露民眾特徵、暴露情境、醫療處置等進行分析。共56人納入分析,年齡在9至86歲間(中位數52歲),男性39名(70%),職業以務農者20名(36%)最多。45例(80%)暴露事件發生在鄉村地區。暴露情境肇因於個案之激怒行為最多(30例,54%)。鼬獾之異常行為以出沒於白天或光線明亮處最多(38例, 68%),35例(63%)發生在狂犬病流行地區。比較狂犬病流行地區與非流行地區暴露民眾特徵無統計學差異,但流行地區暴露民眾適當沖洗傷口之比例較高(57%比21%),勝算比5.3,95%信賴區間1.5–19.3。出沒於狂犬病流行地區之鼬獾闖入住宅區中之機率(43%)顯著高於非流行地區(14%),勝算比4.5,95%信賴區間 1.1–18.1。建議向民眾加強宣導常見之鼬獾異常行為,於暴露後適當清洗傷口,並呼籲民眾避免激怒行為,以減低暴露與感染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