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2007-2009年台灣肉毒桿菌中毒案件相關探討

周妤羚、黃志傑、蘇韋如、劉定萍

2010年 第26卷 第11期

通訊作者: 周妤羚

  •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第二組

摘要:

摘要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以孢子形態存在我們生活的週遭環境,其毒素導致中毒稱之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致病機轉為毒素阻斷乙醯膽鹼之釋放,使得神經元傳導受阻,導致局部或全身性的麻痺與相關神經學症狀,但個案意識清楚,若無適當醫療處置,病患的臨床症狀可能演變成呼吸肌麻痺,此時若無呼吸輔助器協助脫離難關,可能導致死亡。台灣地區自有傳染病監視以來,肉毒桿菌中毒一直被列為報告傳染病,其通報人數每年(1991至2006年)平均約3人。衛生署於2007年將肉毒桿菌中毒公告為第四類傳染病,2008年出現近二十年來病例數的高峰,2009年病例數又迅速下降,為瞭解其發生之風險,故進行病例之回溯探討。2007至2009年期間確定病例總計20例,人體檢體檢驗發現以A型為主,嫌疑食品則以發病前食用過黃豆類製品為可能危險因子(p value<0.0001, Fisher exact test)。但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飲食因素相當複雜,未來進行衛教宣導應秉著任何人都有中毒的風險,詳細說明食品污染的可能原因。而防疫人員進行病例疫調時,亦應該捨棄過去只針對罐頭食品追蹤的舊觀念,任何食品其加工處理過程與儲存條件和運送等都可能造成中毒原因,即使是使用的佐料也要深入瞭解來源,而食物或飯後菜餚的保存情況亦需記錄清楚,以利釐清毒素來源及罹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