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紅眼症』病原體之確認與分子流病之分析與探討

林翠莉

2008年 第24卷 第4期

通訊作者: 林翠莉

摘要:

台灣地區於2007年十月爆發了『紅眼症』的疫情,這個疫情在基隆市與雲林縣首度傳開,隨即台灣地區其他縣市均有該症狀的個案通報,症狀通報個案數約 16,047人(2007.10.19)。計有91例的個案進行臨床檢體的採檢並送往疾病管制局進行病原體的分離與鑑定,個案之居住地分佈於台北市、基隆市、台北縣、雲林縣及嘉義縣等五個縣市,男性與女姓的比例為1.1:1,並分佈在不同的年齡層,其中年齡最小為出生2個月的嬰兒,最大86歲。實驗室採用多種不同的檢驗方法同時進行病原體之鑑定與確認,造成此次『紅眼症』的病原體為腸病毒克沙奇病毒A24變異株(CoxsackievirusA24 variant;CA24v) 並應稱之為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在分子流行病學分析顯示,病原體的基因型是屬於Genotype III的cluster6,和2005年流行於新加坡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所分離出的病毒株最為相似接近。台灣地區自1985年起隨著時序的變遷,該病原體出現在不同的年代,然而這次的疫情是自1994年後首度發生在北台灣的基隆市並有往南散播的趨勢;從症狀的出現到結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衛生單位運用了多重的防治策略,媒體的宣導、學校教育的導入、各醫療單位的配合及防疫人員努力,多洗手,勿共用毛巾及有症狀者少進入公共場所如學校及辦公室及加強個人的衛生習慣等,是阻斷或降低病原體傳染的有效法,加上疫情發生之際適時序入秋,這時流行於台灣地區的腸病毒不如夏季明顯,台灣地區對於CA24v在分子流行病學上自1986至2003年的病毒株在親緣系統樹上所呈現的lineage和發生的時序有關,常常二年的病毒株座落在同一個lineage,所以應持續加強紅眼症的通報及病原體的監測能力,以防另一波的疫情再度發生。
關鍵字:紅眼症、克沙奇病毒A24變異株(CoxsackievirusA24 variant;CA24v)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基因型(Geno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