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台灣地區腹瀉型病原性大腸桿菌流行概況分析

吳芳姿

2005年 第21卷 第10期

通訊作者: -

摘要:

大腸桿菌在腹瀉及食物中毒疫情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Levine (1) 等人依據腹瀉型大腸桿菌的致病特性及發病型態歸納,主要分為六大類。此六類型大腸桿菌除了在致病型態上有所差異外,其生長特性、營養需求及生化特性上均無多大差別,因此以培養分離檢驗方式尚無法鑑別。對於腹瀉性大腸桿菌之研究,多以動物試驗、細胞培養毒性及附著性試驗等,配合致病的特性、(O:H)血清型別分析歸納整理分類,以此類分析方式雖較接近致病機制,但相當費時耗人力;多數實驗室已開始發展分子生物鑑定方法,如聚合酵素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核酸探針法(probe hybridization)檢測各類型致病因子之基因片段,是目前極力研發快速檢測分型方式之一。在美國及歐盟目前已成立E. coli監測小組,負責收集當地及附近國家各型流行概況並調查疫情擴散情形;在台灣地區,由於缺乏菌株收集管道,對於E. coli所引起的腹瀉也不重視,因此缺乏各類型之流行趨勢,及臨床診斷判別依據,為暸解完整腹瀉症候群中各致病原感染情形,本研究以Multiplex-PCR、核酸探針法,配合(O:H)血清型別分析,建立腹瀉性大腸桿菌鑑別模式;同時收集臺灣地區北、中、南各地菌株分析各型別腹瀉性大腸桿菌之流行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