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文章


1992–2014年間臺灣流行之百日咳菌的抗原基因型變化

DOI: 10.6524/EB.20160119.32(2).002

姚淑滿、陳英彥、高培修、溫宜霖、陳睿翔、江春雪

2016年 第32卷 第2期

通訊作者: 姚淑滿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檢中心

摘要:

面對百日咳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政府以提供公費疫苗來預防疾病發生,許多國家疫苗政策皆以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ACVs)取代全細胞性百日咳疫苗(WCVs),臺灣也自2010年起全面提供ACVs。病原體面對疫苗篩選的壓力,疫苗成份的抗原基因型隨著疫苗的使用驅使轉變,由疫苗株的基因型(ptxA2/prn1ptxA4/prn1)轉變成非疫苗株的基因型(ptxA1/prn2ptxA1/prn3),而ptxP也由ptxP1轉變成ptxP3,使病原體可以產生更多的毒力因子,以對抗宿主因疫苗施打而產生的免疫作用。近年來,pertactin不表現的菌株(pertactin-deficientPRN-)在許多國家出現,導致疾病的流行,臺灣目前大部份的菌株仍然表現pertactinPRN-菌株只零星出現。抗原的表現直接影響ACVs的保護效果,PRN-菌株的發生率,可以做為疾病流行警訊的參考指標與疫苗選用條件的參考。在疾病罹病率方面,小於1歲的嬰幼兒的罹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從國際研究結果得知,目前的ACVs對於疾病的預防有效,但是對於感染傳播的預防無效,因此,完成免疫的學齡前兒童及學童可能受感染但症狀輕微不明顯而成為潛在的病原傳播者,所以,亟需加強民眾對疾病與疫苗的認知,讓年紀太小尚無法得到疫苗免疫保護的嬰幼兒能獲得良好的照護。

關鍵字:百日咳、百日咳菌、表面抗原、疫苗、病原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