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沙波病毒(Sapovirus)引起之腹瀉群聚事件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今(96)年6月11日確認國內首例沙波病毒(Sapovirus)腹瀉群聚事件。今(96)年5月8日本局接獲台北縣衛生局通報腹瀉群聚事件,該事件中發病流行期間(5月4日~5月13日)共55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現象,經追蹤採檢發病者糞便送本局昆陽實驗室檢驗,細菌、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結果皆為陰性,為釐清感染源,主動增加檢測沙波病毒結果於5月9日送檢8位患者中,其中7人為陽性,型別均為GI型。
臺灣地區自去年起腹瀉病例數呈現急速上升趨勢,且高於過去幾年同期病例數,依該局症狀系統腹瀉監測資料顯示將近八成群聚事件為病毒性感染。
Sapo病毒與諾羅病毒(Norovirus)同屬於杯狀病毒科,最早在1977年於日本Sapporo一家孤兒院腹瀉群聚事件中發現,由於病毒顆粒相當小(41-46nm),並且糞便中病毒量低,因此極難診斷。Sapo病毒共分成五個基因群組(GI~GV),除GIII群感染宿主為豬,其他均以人類為感染宿主。本局與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於去年共同研發即時核酸檢測方法(TaqMan-based real-time RT-PCR),可以同時檢測Sapo病毒四種感染人類之基因群組,且靈敏度相當高。
Sapo病毒與諾羅病毒同為急性腸胃炎中主要病毒性感染源,以糞-口途徑傳播,病患主要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在春夏交替時是容易發生感染的季節,許多國外事件報導顯示嬰幼兒托育中心、幼稚園及小學等人口密集場所特別容易群體感染,尤其病毒能夠常態持續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因此應加強污染環境及相關設施清潔工作,以及手部清潔消毒。由於全世界對於Sapo病毒的詳細研究不多,疾病發生率及盛行率並不清楚。
為減少感染病毒的機會,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勤洗手、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若身體不適,就醫後宜請假在家休息。

 

發佈日期 200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