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俗稱愛滋病毒。目前可分為兩型,HIV-1和HIV-2。HIV-1是大多數國家中最主要造成愛滋病的病因。HIV-2主要分布在西非。兩種病毒的致病力並不相同,感染HIV-1後超過90%的患者會在10-12年內發病成為愛滋病。而HIV-2致病力較低,較不易發展成為愛滋病。

流行病學
目前愛滋病毒感染者最多的地區是非洲地區,依據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估計,2023年全球約有3,990萬愛滋病毒感染人口,新增愛滋病毒感染人數達130萬人,約有63萬人因愛滋相關死亡。
我國截至2023年底累計存活感染者約35,500名,2023年新增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940人,相關統計資訊可參考: 首頁/應用專區/統計專區/愛滋病統計資料

傳染方式
愛滋病毒有三大傳染途徑:

  1. 性行為傳染:與愛滋病毒感染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未戴保險套之性交或其他體液交換時,均有受感染的可能。
  2. 血液傳染:
    • 輸進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
    • 與感染愛滋病毒之注射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或稀釋液。
    • 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之器官移植。
  3. 母子垂直感染:感染愛滋病毒的母親在妊娠期、生產期、或因授乳而將愛滋病毒傳染給嬰兒。

潛伏期
指感染愛滋病毒後到出現臨床症狀的期間,一般是5-15年(目前稱為隱形期或次臨床期)。但部分愛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後約2-6星期會出現感冒樣的原發性感染症狀,具有較高的病毒量且傳染力強,稱為急性初期感染。
愛滋病毒感染後的病程快慢不一。空窗期或潛伏期時,許多患者沒有症狀,患者可能繼續進行(高風險)性行為,而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空窗期
感染愛滋病毒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在血(體)液中出現愛滋病毒抗原及抗體,這段已感染卻檢驗不出陽性結果的時間即為空窗期。一般而言,空窗期約為3-12週,依使用的檢驗方式而有所不同。以最新式的確認檢驗方法:HIV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NAT)為例,愛滋檢驗空窗期可縮短至11天。檢驗機構提供何種檢驗,請洽各諮詢檢驗機構。在空窗期間內,因體內已存在病毒,已具傳染力。若與他人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後經篩檢為陰性,但仍懷疑自身感染者,可於空窗期後再次檢驗,或就醫由醫師視需要進行NAT的檢驗,但此期間應避免與他人發生不安全性行為。

發病症狀
人類受到愛滋病毒感染後,若未以藥物有效控制,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而容易發生伺機性感染或腫瘤,此種症狀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俗稱「愛滋病」(AIDS)。
愛滋病的發病症狀變化極大,依感染者的免疫力好壞、感染細菌的種類及感染部位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發病症狀。
譬如,感染肺囊蟲就會引起肺炎症狀,感染肺結核菌就會引起肺結核症狀,感染口腔念珠菌就會引起念珠菌症狀。

預防與治療
  1. 安全性行為:單一性伴侶,避免多重性伴侶或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性行為時均要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若需要使用潤滑液,應選用水性潤滑液,不可使用油性潤滑物質(如嬰兒油、凡士林),以避免保險套破損。
  2. 不使用毒品、不與人共用注射針頭、針筒或稀釋液。
  3. 有性行為者,建議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若有感染風險行為(如感染性病、多重性伴侶、使用成癮性藥物、與人共用針具或稀釋液等)、或性伴侶有前述任一情形者,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及早發現感染、及早就醫治療,愛滋感染已是可有效治療的慢性疾病。
  4. 懷孕時要接受愛滋病毒檢查,如果媽媽為愛滋病毒感染者,從懷孕期間就要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並和醫師討論視情況選擇適當生產方式及使用預防性治療措施。
  5. 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沒有感染愛滋病毒但有感染風險的民眾經醫師問診及檢驗評估後,可透過穩定持續服用PrEP,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
  6. 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如有從事不安全危險性行為、遭性侵害、共用針器或稀釋液的注射藥癮者等,而有直接接觸到疑似愛滋病毒的血液或體液,經預防性投藥之醫院醫師評估後,給予暴露後的抗愛滋病毒預防性投藥,以避免感染愛滋病毒。
  7. 治療方法:感染愛滋病毒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是以雞尾酒療法(HAART,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治療,體內愛滋病毒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達到測不到的狀態。患者在規則服用雞尾酒療法一段時間後,健康狀況與常人無異,且病毒量測不到,幾乎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因此只要好好服藥就可以維持健康,大大降低傳染風險。
最後更新日期 20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