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使用抗生素-做自己健康的守護神,以保安康


「抗生素」是近五十年來才被人類使用於對抗細菌用來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近年來由於醫療行為及民眾用藥觀念不正確,以及農業大量不當使用等因素,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指出,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耳炎、瘧疾及肺結核等,原本可以治療的疾病,很可能因為細菌抗藥性的問題而變得難以治療,因此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改善國內抗生素濫用而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加的問題,是你我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
在台灣,大家常常將另一類藥物-消炎止痛藥的名稱與抗生素混用,常常統稱為「消炎藥」,正確地說抗生素不能稱為消炎藥,因為它本身並不具有直接消炎的效果,只有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炎,使用抗生素殺死細菌後,才間接使得感染部位的發炎減輕、消除。民眾可能會問「細菌如何產生抗藥性?」簡單來說:當細菌入侵時,個體不當使用抗生素,使得體內細菌基因發生突變,而成為具有抗藥性之頑強細菌,並與未具抗藥性的細菌混合,並轉移給不具抗藥性之細菌,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無法有效殺死該細菌。
因此,要如何應付細菌抗藥性問題?我們應注意下列事情:1.不隨便自行購買抗生素服用2.抗生素應遵照醫師指示使用,病人應完成整個療程的治療3.定時服藥,不隨意改變抗生素服藥的時間4.服用抗生素時,不與含鎂、鋁的制酸劑或是止瀉藥一起服用,以免降低抗生素的效用5.不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不能依據自己的經驗自行購買使用。
再者,本局積極和中央健康保險局、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各大醫學中心及感染症醫學會、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及各縣市衛生局等單位密切合作,除加強人用抗生素管制的監測與宣導之外,並與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合作「中美抗藥性菌種管制跨國合作計畫」,監測國內細菌抗藥性,期使藉由感染管制相關措施的提昇,降低抗藥性細菌之產生;並於今年三月上旬邀請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專家來台進行醫院訪視,積極規劃MRSA及PDRAB抗藥性監測跨國合作二年計畫;目前對國內各醫院清淨手術預防性抗生素使用量做監測,結果顯示藉由相關抗生素使用管制措施的介入,清淨手術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的狀況已漸趨合理。
故本局再次提醒民眾務必慎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讓細菌抗藥性對國人健康的威脅降至最低,做自己健康之守護神,以保安康。

發佈日期 200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