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馬堡病毒是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直徑約80 nm,790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 μm。

流行病學

(一)於1967年,德國馬堡地區共有31人因實驗室工作暴露於來自烏干達的非洲綠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而受到感染,其中有7人死亡;1975年南非出現3例病例,其中指標病例是肇始於辛巴威地區;1980年至2007年間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及烏干達陸續出現疫情,其中2004年至2005年安哥拉疫情規模最大,共計374例病例數,其中329例死亡; 2008年美國與荷蘭遊客分別至烏干達一處果蝠洞穴,返國後發病,荷蘭遊客死亡;2012年及2014年烏干達再度出現疫情。

(二)臺灣病例概況

迄今無確定病例。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三)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

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
國家 病例數 死亡數 死亡率 註解
2014 烏干達 1 1 100%  
2012 烏干達 15 4 27%  
2008 荷蘭/烏干達 1 1 100% 1名40歲荷蘭籍女性至烏干達旅遊返國後發病
2008 美國/烏干達 1 0 0% 1名美國籍旅客至烏干達旅遊返國後發病
2007 烏干達 4 2 50%  
2004~2005 安哥拉 374 329 88%  
1998~2000 剛果民主共和國 154 128 83%  
1990 俄羅斯 1 1 100% 實驗室汙染
1987 肯亞 1 1 100%  
1980 肯亞 2 1 50%  
1975 南非 3 1 33% 一名南非籍男性有辛巴威旅遊史
1967 德國及南斯拉夫 31 7 23% 實驗室人員暴露於來自烏干達非洲綠猴

傳染窩

在非洲,大蝙蝠科(Pteropodidae)中的舊世界果蝠(Old World fruit bats),尤其是Rousettus aegyptiacus種,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果蝠感染馬堡病毒不會出現明顯的疾病症狀。因此馬堡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可能與此種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首波馬堡病毒出血熱疫情中,從烏干達進口的非洲綠猴是馬堡病毒的感染來源。此外,曾有實驗顯示豬可被同為線狀病毒科的伊波拉病毒感染並排出病毒,故在馬堡病毒出血熱疫情爆發時,豬亦可能為潛在的增幅宿主(amplifier host),處理疫情時也應視其他家畜為可能病毒來源。

傳染方式

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例如人類長期暴露於果蝠棲息的礦脈或洞穴)。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院內感染之情況頗為常見,因接觸被污染的針筒、針頭而感染的病人,其疾病嚴重度與死亡率皆較高。葬禮儀式中直接接觸屍體,亦在疾病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臨床症狀

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與倦怠、肌肉痛等;發病後3~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腹瀉可能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病人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曾被描述像鬼魅般憔悴。發病後5~7天起許多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此時期亦伴隨持續高燒,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疾病晚期有時會有睪丸炎(發病後15日)。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個案致死率約在24%~88%。

預防方法

馬堡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其他預防方式包括

  1. 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尤其是到果蝠繁殖棲息的礦脈或洞穴工作或觀光時),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食用動物製品(血液或肉)前應煮熟。
  2. 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如需照顧病患則應穿戴手套及合適個人防護裝備。病患應避免各種性行為,若要進行性行為應全程使用保險套,直到確定精液無病毒為止。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
  3. 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人時,應確實遵循標準防護措施。
  4. 針對疑似或確定病例應優先安置於負壓隔離病房,以提升醫療照護工作人員防護層級。進入隔離病室的工作人員,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穿戴N95等級以上口罩、防護面罩、雙層手套、防水長筒鞋套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若病人有嘔吐或腹瀉症狀時,則加穿防水圍裙,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

潛伏期

2~21天。

傳染期

病人的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病毒,病人仍具傳染力。曾有研究報告病人痊癒後7週內其精液仍有病毒存在,可傳播疾病。

感受性及抵抗力

所有年齡層皆可被感染。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2